Читать книгу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Рустам Хрматуллович Насыров) онлайн бесплатно на Bookz (3-ая страница книги)
bannerbanner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Оценить:

5

Полная версия: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 鼓勵虐待:有人擔心這項原則可能會被不道德的人利用。給予愛和無條件的寬恕可能會鼓勵敵人繼續他們的有害行為,而不必擔心報復或後果。

這些論點來自不同的視角,觸及人際關係的複雜性,無論是個人關係、社會關係或國際關係。愛敵人的理想或許旨在創造一個更和平、更寬容的世界,但反駁的觀點則凸顯了普遍適用這項原則的潛在問題和弊端。

讓我們考慮這段經文的歷史方面,以便對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提出的思想–新約的新律法–形成正確的認識。

本書被稱為馬太福音,因為它是由同名使徒所寫。本書的風格恰如其分地體現了稅吏出身的寫作風格。馬太對記錄的保存表現出極大的興趣(18:23-24;25:14-15)。本書的敘述極為井然有序,簡潔明了。馬太並非按時間順序書寫,而是圍繞著六個主題。

作為一名稅吏,馬太擁有一項技能,這讓他的工作在基督徒眼中更加令人興奮。稅吏必須能夠做速記,這意味著馬太能夠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人們所說的話。這項能力意味著馬太福音的文字不僅是聖靈默示的,也必然是基督某些講道的真實記錄。例如,記載在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幾乎可以肯定是對那偉大信息的準確記錄。

這本書是寫給猶太人的,因為早期使徒教會的大多數人都是從猶太教皈依的猶太人,並且了解律法。

使徒馬太在教會早期(約公元50年)寫了這本書。當時大多數基督徒都是猶太人,因此馬太福音著重於猶太人的視角是可以理解的。

馬太努力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基督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太引用了更多舊約經文,來表明耶穌如何應驗了猶太先知的預言。馬太詳細描述了耶穌是大衛的後裔,並使用了許多猶太人更熟悉的表達方式。馬太對同胞的愛與關懷,在他用心講述福音故事的方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馬太福音是新約聖經的開頭之一,其第五章向讀者提出了許多歷史問題。這章通常被稱為“登山寶訓”,包含了耶穌一些最著名的教義,並探討了當時盛行的各種爭議性話題。透過檢視馬太福音第五章的歷史背景和關鍵主題,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早期基督徒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教義是如何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的。

馬太福音第五章的主要主題之一是猶太教與新興基督教之間的關係。馬太福音主要寫給猶太讀者,旨在闡明耶穌如何應驗希伯來聖經的預言和教導。馬太福音第五章反映了這個意圖,它將耶穌描繪成新的摩西,在山上頒布了一套新的指示,就像摩西領受十誡一樣。因此,馬太福音第五章可以被視為連結古老猶太律法和新興基督教神學的橋樑,耶穌在其中重新詮釋並發展了猶太教義。

在此背景下,一個歷史問題在於當時法利賽人對猶太律法的解讀。法利賽人是猶太教中的一個教派,他們非常重視遵守宗教律法的細微之處。在馬太福音5:20中,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這句話顯示了耶穌的教義與法利賽人對猶太律法的嚴格解讀之間存在矛盾。它暗示個人的義和內在的道德比僅僅遵守宗教戒律更重要。

此外,馬太福音第五章探討了公元一世紀暴力抵抗和羅馬佔領巴勒斯坦的問題。在第38至42節,耶穌公開反對報復,並呼籲他的追隨者以德報怨,多走一步。這和平主義的信息反映了羅馬壓迫的歷史背景,當時許多猶太人為了尋求解放而參與武裝叛亂。耶穌提倡非暴力,宣揚了一種在他那個時代和地方獨有的反抗理念。

馬太福音第五章的另一個歷史問題是人們對女性和離婚的態度。當時,女性通常被視為丈夫的財產,男性離婚相對容易。然而,在31-32節中,耶穌強調婚姻的神聖性,並譴責離婚,除非是性不道德的情況。這項教導直接影響了猶太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權利,呼籲男性維護婚姻的完整性,並在過程中賦予女性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認為,馬太福音第五章可能包含後期基督教的詮釋和補充,旨在探討與早期教會相關的問題。然而,猶太-羅馬關係的歷史背景以及公元一世紀的社會文化條件,在塑造馬太福音對耶穌教導的呈現方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馬太福音第五章提出的歷史問題,揭示了早期基督徒面臨的挑戰,並提供了洞察當時宗教、社會和政治動態的視角。無論是探討猶太教與新興基督教的關係,考察羅馬帝國的壓迫與暴力反抗,或是挑戰性別不平等,馬太福音這一章都發人深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馬太福音第五章的地理問題

馬太福音是新約聖經四部正典福音書之一,是豐富的道德教誨和宗教教義的泉源。在第五章,即登山寶訓中,耶穌向門徒和聚集在他周圍的眾人傳達了深刻的信息。雖然本章重點在於這教導的屬靈意義,但也有一些地理因素可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背景和潛在含義。

在馬太福音第五章中,一個可見的地理特徵是講道的地點。本章以耶穌上山坐下開始,顯示耶穌和聽眾之間海拔高度差異顯著。耶穌上山的這段經文暗示他可能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講道,或許反映了西乃山的顯赫地位,摩西正是在那裡接受了十誡。這種連結凸顯了耶穌教導的重要性,並將祂定位為新的權威人物。

本章的另一個地理元素是提到以色列地及其各個地區。耶穌在講道中運用比喻和例子,以便引起熟悉當地地理的人的共鳴。他提到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以及加利利和猶大這兩個重要的地區。透過提及這些具體的地方,耶穌幫助他的聽眾在更直接的背景下理解他的教導。

理解馬太福音中的地理元素,有助於我們理解耶穌在第五章教導的背景和可能的意義。耶穌運用當地的地標、自然現象和地理特徵,為他的聽眾傳達了引人入勝且強有力的信息。這些地理特徵增強了登山寶訓的深度,並提升了其整體意義,確保其強有力的教導不僅在靈界,也在它所傳講的現實世界中產生共鳴。

馬太福音第五章中的文化時刻

馬太福音是《新約》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部宗教文本,也是一本重要的文化文獻,它提供了洞察當時風俗、信仰和社會規範的視角。第五章,即登山寶訓,尤其豐富地記錄了當時的文化時刻,闡明了古代世界的價值觀和習俗。

本章中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時刻是第13節中提到的「世上的鹽」。在古代,鹽是一種備受珍視的商品,不僅用於調味食物,也用於保存食物。提到「世上的鹽」是為了引起聽眾的共鳴,傳達鹽對社會的重要性或價值。

此外,在第14節,耶穌稱祂的門徒為「世界的光」。光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通常代表知識、真理和正義。耶穌將門徒比喻為光,用一個熟悉的文化象徵來傳達正直善良的生活的意義。

本章另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點是耶穌在17-20節關於律法的教導。在古代猶太文化中,律法,或稱妥拉,是引導人行義的核心。耶穌對律法的詮釋,以及他呼籲信徒超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對他的聽眾來說,無疑是一個激進且發人深省的概念。

此外,在21-48節中,耶穌談到了各種社會和倫理問題,例如憤怒、通姦、咒罵和愛仇敵。這些教導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規範和道德期望,以及耶穌如何挑戰這些規範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總而言之,馬太福音第五章中的文化時刻,讓我們得以洞悉當時的價值觀、信仰和社會背景。透過了解這些教導的文化背景,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耶穌的話語在其歷史文化背景中的意義和影響。

我們也來考慮文學背景。

馬太福音採用當時流行的傳記體裁寫成。約瑟夫‧弗拉維烏斯的《猶太戰記》也大約在同一時期寫成。

馬太福音概要。

I. 國王的介紹(1:1 – 4:11)

A. 他的家譜(1:1-17)

B. 祂的到來(1:18-2:23)

B. 彌賽亞君王由祂的先驅代表(3:1-12)

G. 君王獲得上天的認可(3:13-4:11)

II. 君王帶來的信息(4:12 – 7:29)

A. 講道的開始(4:12-25)

B. 繼續講道(第5-7章)

III. 國王可信的證據(8:1-11:1)

A. 他勝過疾病的能力(8:1-15)

B. 他勝過邪惡勢力的能力(8:16-17,28-34)

B. 祂對人的權勢(8:18-22;9:9)

D. 祂掌控大自然的力量(8:23-27) D. 祂寬恕的力量(9:1-8)

E. 祂的權柄超越人類的傳統(9:10-17)

G. 他勝過死亡的能力(9:18-26) 3. 他能把黑暗變成光明(9:27-31)

I. 再次論到他趕鬼的能力(9:32-34)

K. 祂賦予他人權力的權利和能力(9:35 – 11:1)

IV. 對國王權柄的挑戰(11:2-16:12)

A. 表現為施洗約翰反對他(11:2-19)

B. 從祂對城市的譴責來看(11:20-30)

B. 從有關祂權柄的爭議來看(第十二章)

G. 從王國「地位的改變」來看(13:1-52)

D. 從不同事件看(13:53-16:12)

五、國王對門徒的教育與鼓勵(16:13-20:34)

A. 君王來臨的拒絕啟示(16:13-17:13)

B. 針對即將到來的拒絕的指示(17:14 – 20:34)

六、國王的求婚達到高潮(第21-27章)

A. 國王宣告自己(21:1-22)

B.「宗教人士」與沙皇的對抗(21:23-22:46)

V. 人民拒絕國王(第23章)

G. 國王的預言(第24-25章)

D. 人民拒絕國王(26-27章)

VII. 確認國王永生(第28章)

A. 空墳墓(28:1-8)

B. 他的出現(28:9-10)

B. 祭司長的「正式」解釋(28:11-15)

D. 國王的正式任命(28:16-20)

我們的段落位於第 2B 部分,其中包含馬太逐字記錄的耶穌基督的講道。

我們這段話是根據前面所給的命令所得出的結論,關於耶穌基督的信徒必須如何行動,以及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我們的航程計劃

我與上帝的關係使我們能夠與這個世界上的人建立其他關係

不要以惡報惡

B 以善行回應惡行

C 不要因財產問題發生衝突

D 不要因政治議題發生衝突

E 不要拒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F 幫助那些對我們不友善的人

G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傷害

21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就給他水喝。

22 你們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必報應你們。 (箴 25:21-22)

38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跟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40 凡想告你,想拿你的內衣,連你的外衣也讓他拿。

41 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和他走二里。

42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拒絕。

43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

44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要祝福那咒詛你們的!要善待那恨你們的!要為那苦待你們、逼迫你們的禱告!

45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46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47 你們若單請你們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太 5:38-48)

這段經文呼籲我們與敵人進行某種程度的交戰,這在世上是無法實現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動用軍事力量,或以適當的武力回應侵略。耶穌在這裡談論的是我們與那些不總是對我們友善、可能對我們有偏見和不信任的人的日常互動。

因此,我們2024年的主要目標是為我們圈子裡最壞的人,那個對我們生命影響最大的人禱告。我們需要為祂的悔改禱告,求主賜給我們智慧,讓我們知道如何正確地與祂相處,如何把「燒著的炭」堆在祂頭上,如何對祂的思維方式產生良好的影響,並向祂展現基督的真愛和祂的憐憫。正如有人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禱告一樣,我們也能有效地向人傳講救恩,以及耶穌基督即將降臨審判這個世界。

願全能者祝福您尋求真理。

謹致敬意,為你祈禱,願上帝保佑你

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二月。與上帝的個人關係

遇見神會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生活?

毫無疑問,人的一生中總會有變化。如果一個人在20歲、30歲、50歲時,觀點仍然停滯不前,那真是令人悲哀。

我們不是在談論改變生活原則、良知和榮譽。

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找到祂。有些人遇見了神,卻根本不認識祂,或與祂擦肩而過,甚至認為祂是個騙子,或不相信祂的真面目。

讓我們以聖經–聖典為例,看看一個人在與上帝相遇後,他的觀點和思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以及什麼樣的變化能給一個人和他的不朽靈魂帶來最大的益處。

1 然而弟兄們,你們要靠主喜樂。我寫這些事給你們,並不為難,乃是要造就你們。

2 你們要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割禮,

3 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

4 雖然我倚靠肉體,若有人以為自己倚靠肉體,我更是這樣。

5 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按律法說是法利賽人,

6 他因熱心逼迫神的教會,但因遵行律法的義,他是無可指摘的。

7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8 而我因認識我主基督耶穌,將萬事當作有損的。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9 並且得以在他裡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

10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

11 達到死者的復活。

12 我說這話,不是因為我已經得著了,或者已經完全了,而是我竭力追求,或者也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

13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眼前的。

14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腓 3:1-14)

我們的宗教虔誠程度、教育程度和對聖經的熟悉程度各不相同。我們常常像浪子一樣,離棄上帝,或像宗教狂熱份子一樣,替上帝思考、做決定,這兩種做法都是錯的。只有與上帝建立個人關係才能帶來完全的喜樂。

與上帝相遇的最終結果是喜悅。

保羅可以依賴外在跡象,但他沒有

人際關係給予信仰、正義、復活的力量和戰勝死亡的力量。

在所有選擇中,最困難的是開始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但它是最有成效的。

為什麼人們選擇離開上帝或選擇跟隨上帝,卻不想與耶穌基督建立個人關係?

以下是一些人可能不想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的五個原因:

1. 懷疑與不信任:許多人可能對上帝的存在或宗教教義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這可能是由於個人經驗、哲學問題或科學觀點。

2. 害怕改變:與基督建立關係可能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優先事項。有些人可能害怕失去自己的生活方式或面對內心的衝突。

3. 負面經驗:有些人可能與宗教團體或教會代表有負面經歷,這導致他們不信任上帝,並且不願意加深與上帝的關係。

4. 文化和社會因素:在某些文化或社會群體中,人們可能對宗教或基督教持負面態度,阻礙人們敞開心扉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

5. 個人的悲傷或痛苦:經歷過失去親人、疾病或其他痛苦等艱難考驗的人可能會對上帝感到憤怒或失望,從而難以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

這些原因可能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經驗、環境和個人的選擇。

讓我們看看文章的歷史方面,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為此,讓我們對腓立比書進行歷史和文化分析。

我們需要研究這本新約聖經的寫作歷史。

《腓立比書》是新約聖經中的一封書信,傳統上被認為是使徒保羅所寫。這封信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的,時間大約在西元60-62年,當時他可能在羅馬。

保羅在信中表達了他對腓立比教會在福音事工上支持與合作的感謝,並分享了他對喜樂、謙卑和基督徒合一的感悟。信中也包含那句名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13)

雖然大多數學者都認同保羅是這封信的作者,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表示懷疑,並提出了其他理論來解釋這封信的來源和作者。然而,傳統觀點在基督教傳統中仍然占主導地位。

腓立比書的收信人是居住在馬其頓(今希臘)腓立比城的基督徒。腓立比最初是羅馬的殖民地,後來成為重要的貿易和戰略中心。

保羅在第二次傳教旅程中(約公元49-50年)在腓立比建立了教會,並與這個群體保持聯繫,這在他的書信中有所體現。保羅在信中表達了對他們支持的感激,鼓勵他們的信仰,並呼籲他們團結一致、謙卑自抑。

《腓立比書》是使徒保羅在公元61-62年左右被囚禁在羅馬期間寫的,也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的所謂「獄中書信」之一。

致腓立比人的信的目的是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1. 感恩:保羅對腓立比人的支持和慷慨表示感謝,特別是感謝他們在他需要時提供的經濟援助。

2. 堅固信心:保羅鼓勵腓立比信徒堅定信心,不斷在靈性上成長。他強調信徒之間合一和諧的重要性。

3. 基督的榜樣:保羅以耶穌基督為謙卑和服事的典範,呼籲腓立比人在生活中效法這榜樣。

4. 鼓勵:當他們遇到困難和痛苦時,祂鼓勵他們,提醒他們來自信仰的喜樂和救贖的希望。

5. 警告:保羅警告人們要提防假教師的影響,並呼籲人們在對待那些歪曲基督真正教義的人時要謹慎。

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中,使徒保羅談到了幾個關鍵的歷史和精神觀點,幫助我們理解這封信的背景:

1. 警告提防假教師:保羅在本章開篇就警告提防“假教師”(腓立比書3:2),稱他們為“隨從肉體行事的狗”,並警告提防割禮。這顯示早期教會中有一些團體堅持猶太教的割禮等儀式,這些儀式可能會在信徒之間造成分裂。

2. 保羅的個人見證:保羅分享了他的個人經驗和成就(腓立比書3:4-6),強調他作為法利賽人和律法遵守者,在人眼中成就頗豐。然而,與認識基督相比,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3. 認識基督的價值:保羅說,他不以自己先前的一切成就為念,因為認識耶穌基督是何等的寶貴(腓立比書3:8)。這彰顯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質──與基督的個人關係比任何人的功績都更重要。

4. 與基督一同受苦:保羅提到渴望認識基督,並分擔祂的苦難(腓立比書3:10)。這顯示苦難是基督徒經驗和事工的一部分。

5. 直向目標:在本章末尾,保羅說他要直向目標-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他來的(腓立比書3:14)。這表達了他在屬靈生命中的決心和專一。

6. 呼籲效法:保羅呼籲腓立比人效法他的榜樣,並指出那些遵行上帝誡命的人(腓立比書3:17)。這強調了在基督徒群體中,指導和榜樣的重要性。

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中,使徒保羅並沒有像其他書信那樣關注地理時刻,但可以確定一些與腓立比城的地理和歷史相關的背景:

1. 腓立比城:腓立比是馬其頓的重要城市,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所建立。它位於貿易路線的戰略要地,促進了其經濟繁榮。該城也曾是羅馬殖民地,這影響了其文化和公民權利。

2. 羅馬公民:在本章中,保羅提到他的羅馬公民身分(腓立比書3:5),這對他的事工和倡議至關重要。羅馬公民身分賦予了他某些權利和特權,可以用來保護腓立比的基督徒群體。

3. 社會結構:腓立比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人口結構多元化,包括羅馬人、希臘人和當地的馬其頓人。這種文化多樣性可能影響了信徒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保羅在信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4. 與信徒的團契:保羅稱腓立比人為他「所愛的」(腓立比書3:1),強調他與這個群體的密切關係。這反映了地方教會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重要性。

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中,使徒保羅談到了幾個文化要點,這些要點對於理解他的書信及其寫作背景非常重要:

1. 猶太傳統:保羅在本章開頭就提到了他的猶太傳統(腓立比書3:5-6),凸顯了他與猶太文化和傳統的聯繫。他列舉了自己作為法利賽人的成就,顯示他在猶太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尊重。

2. 對抗假教師:保羅警告腓立比人要防備“假弟兄”和“假割禮”,指出有些敵對團體試圖強加律法主義的要求(腓立比書3:2)。這反映了猶太傳統與當時文化中相關的新基督教信仰之間的衝突。

3. 「公民身分」的概念:在3:20,保羅提到「我們是天上的國民」。這句話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尤其是在羅馬殖民地腓立比的背景下,羅馬公民身分是地位和特權的象徵。保羅使用這個概念來表明,信徒的真正身分並非與地上的公民身分有關,而是與天上的國民身分有關。

4. 價值觀與優先次序:保羅說,與認識基督相比,他視自己的一切成就和地位為「糞土」(腓立比書3:8)。這體現了他歸信基督後價值觀的轉變,並強調了屬靈價值觀比物質或社會價值觀更重要。

5. 呼籲合一與合作:在本章中,保羅也呼籲腓立比人效法他的榜樣,竭力合一(腓立比書3:17)。這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群體的文化背景,在那裡,團結與互相支持是信徒生活的重要面向。

腓立比書的文學背景包括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內容和目的。以下是一些要點:

1. 作者:這封信的作者是使徒保羅,他是腓立比教會的創始人。由於保羅是寫給與他關係密切的信徒的,因此這封信帶有個人色彩。

2. 寫作目的: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感謝腓立比信徒的支持和奉獻,並在信仰上教導他們。保羅也希望堅固他們的靈性,並呼籲信徒合一。

3. 喜樂的主題:喜樂是這封信的核心主題之一,它貫穿了所有章節。保羅一再鼓勵腓立比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要喜樂(例如腓立比書4:4)。這與他自己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強調了基督徒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喜樂的力量。

4. 提及苦難:保羅談到他自己的苦難和試煉(腓立比書1:29-30),這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面向。他表明苦難是信仰旅程的一部分,並鼓勵腓立比人堅持不懈地忍受苦難。

5. 道德指引:這封信包含了基督徒生活的實用建議和道德指引(例如腓立比書2:1-11關於謙卑和互相服事)。保羅強調團結、愛和互助的重要性。

6. 基督神學:這封信著重於基督的神學,包括祂的降卑和升天的教導(腓立比書2:5-11)。這段經文被認為是最早關於基督的讚美詩之一,強調了祂的神性和在救贖中的作用。

7. 羅馬文化:腓立比曾是羅馬的殖民地,保羅所使用的術語和比喻對羅馬公民來說很熟悉。例如,他提到「天上的國民」(腓立比書3:20),這對以羅馬身分為榮的人來說意義非凡。

8.個人稱呼:在信的結尾,保羅表達了個人的問候和感謝(腓立比書4:21-23),強調了他與腓立比人的親密關係,使這封信更加親密和人性化。

腓立比書是新約聖經中的一封書信,由使徒和早期基督教領袖撰寫,旨在教導、鼓勵和糾正信徒。以下是腓立比書文類的一些主要特點:

1. 書信體裁:這是一封寫給特定基督徒群體(此處指腓立比教會)的書信。它包含古希臘書信體裁的標準元素,例如問候語、致謝、正文和結語。

2. 勸勉與鼓勵:這封信包含關於信仰、道德和基督徒生活的指引。保羅鼓勵腓立比人要堅定信仰,並在困境中喜樂。

3. 個人內容:這封信包含個人元素,例如表達對腓立比教會支持的感激,以及提及自己的經驗(例如結尾)。這賦予了這封信親切而真誠的特質。

4. 神學反省:與保羅的許多其他書信一樣,這封信包含深刻的神學思想,包括基督教義、救贖和基督教統一。

5. 道德呼喚:保羅強調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呼籲謙卑、愛和彼此服事。

腓立比書概要

1. 引言(1:1-11)

• 問候(1:1-2)

• 為腓立比人感恩(1:3-5)

• 完成任務的信心(1:6)

• 為靈性成長和愛禱告(1:7-11)

2. 寫作背景(1:12-26)

• 帶著鎖鏈傳福音(1:12-14)

• 不同的傳道動機(1:15-18)

‧ 苦難中的喜樂(1:19-26)

3. 呼籲團結與謙卑(1:27-2:18)

• 呼籲團結(1:27-30)

‧ 基督謙卑的榜樣(2:1-11)

• 呼籲順服和聖潔(2:12-16)

• 保羅和提摩太的個人榜樣(2:17-18)

4. 尊敬提摩太和以巴弗提(2:19-30)

• 差遣提摩太的計劃(2:19-24)

• 以巴弗提的頌詞(2:25-30)

5. 警告提防假教師(3:1-21)

• 警告不要受誘惑和假教師的攻擊(3:1-3)

• 保羅個人的信仰見證(3:4-11)

• 呼籲效法並為目標奮鬥(3:12-21)

6. 結論與指示(4:1-9)

• 呼籲忍耐與團結(4:1)

• 關於喜樂和禱告的指導(4:4-7)

• 呼籲思考美好的事物(4:8-9)

7. 致謝和結束語(4:10-23)

• 感謝支持(4:10-14)

• 對上帝的安慰與信心(4:15-20)

• 最後的祝福(4:21-23)

我們的段落位於第五個中心部分「警告假教師」。

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保羅談到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關於假教師和錯誤的義觀念。具體來說,他警告腓立比人要防備那些依靠肉體和外在儀式,而不是依靠對基督的真信心的人。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第三章與警戒假教師這個主題之間的關聯。

第三章的要點及其與警告假教師的連結:

1. 警告有關假教師(3:1-3):

• 保羅在本章開頭就警告人們要提防“順從肉體的人”,他們指的是那些試圖通過遵守律法和儀式,而不是通過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來證明自己是義的人。他稱他們為“犬類”和“作惡的工人”,並強調他們教導的危險性。

2. 保羅的個人見證(3:4-11):

• 保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他作為法利賽人如何擁有一切外在的義的記號,但他意識到,如果沒有對基督的信心,這一切都毫無意義。他強調,真正的義唯有藉著信心而來,而不是藉著行律法而來。

3. 呼籲效法(3:12-21):

• 保羅呼籲腓立比人效法他的榜樣,追求屬靈的完全。他強調,真正的基督信徒必須注重屬天的價值觀,而不是屬世的價值觀。

與警示假教師主題的連結:

• 真義與假義的對比:

• 整個第三章建立在強調外在儀式和遵守律法的錯誤教義與只有透過對基督的信仰才能實現的真正正義之間的對比之上。

• 相信人類傳統的危險:

• 保羅指出,依賴人的傳統和成就會使信徒偏離真正的福音。這個警告也適用於現代基督教,因為在現代基督教中出現了各種強調信仰外在表現的教義。

• 呼籲信仰統一:

• 在總結他的思想時,保羅強調了信徒團結一致抵制假教師的重要性,以及需要關注真正的目標-認識基督。

因此,腓立比書第 3 章是對假教師的重要警告,並說明了真正的信仰和正義必須建立在與基督的個人關係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儀式或人類的成就上。

1 最後,弟兄們,你們要在主裡喜樂!我一再寫信給你們,並不難,因為這樣對你們比較可靠。

2 謹防狗,謹防作惡者,謹防「自殘者」。

3 我們這真受割禮的,就是你們和我,在神的靈之下敬拜,在耶穌基督裡誇口,不倚靠外面的事,

4 儘管我可以依賴它。如果有人有理由依賴外在因素,那麼我尤其如此。

5 我生下來第八天受了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純正的猶太人,但就律法而言,我是法利賽人。

6 我熱心迫害教會,但從法律的正義角度來看,我是無可指責的。

7 只是我當時以為與我的益處,現在因基督的緣故,我都當作有損的。

8 不但如此,與我主耶穌基督無價的知識相比,我把其他一切都視為損失。為了他,我將世上其他一切都視為垃圾,為了基督的益處而拋棄它們。

9 使我能與祂同在,不再有自己按律法所得的義,乃有因信基督而來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

10 我想要認識基督和使祂復活的大能,我想要和祂一起經歷祂的苦難並像祂一樣死去。

11 那麼,我希望我也能夠從死裡復活。

12這並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而是我竭力追求,或贏得這些,因為基督耶穌已經買了我。 (腓 3:1-12)

遇見主的最終結果是喜樂

A. 有些人自稱是“信徒”

B. 真正的信徒靠著神的話而活

C. 不要依賴外部標誌

保羅二世可以依靠外部跡象

A. 第八天受割禮

B. 來自以色列人

C. 班傑明的後裔

D.純種猶太人

E. 根據律法-法利賽人

F. 狂熱迫害教會

E. 依照律法主義-無可指責

三、個人關係最重要

A. 信仰使我們能夠建立個人關係。

B. 人際關係產生正義

C. 公義使復活有能力

D. 復活使我們能渡過死亡

腓立比書第3章在本書的整體結構和主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讓我們看看它與本書其餘部分及其主要主題之間的關係。

腓立比書的主題

1.喜悅和感激:

• 這封信中一個非常突出的主題是無論境遇如何,都要保持喜樂。保羅一再強調喜樂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腓立比書1:4,2:2)。第三章延續了這個主題,顯示即使面對假教師和困境,我們也能從真正的信仰中找到喜樂。

2.團結合作:

‧ 保羅呼籲腓立比人合一(腓立比書1:27,2:2)。在第三章中,他強調了在真信仰上保持合一,以及抵擋那些可能分裂教會的假教師的重要性。

3. 因信稱義:

• 在第三章中,保羅探討了他自己的義,並表明這義並非基於律法,而是基於對基督的信(腓立比書3:9)。這個主題呼應了腓立比書的整體信息:真正的義唯有透過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才能獲得。

4. 追求精神上的完美:

• 保羅鼓勵腓立比人追求屬靈的成長和完全(腓立比書3:12-14)。不斷追求更深地理解基督及其教義的理念貫穿了整封書信的核心。

第三章與其他部分的銜接

• 警告內容:

• 第三章提供了信函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關於防範假教師的警告的背景。這項警告強調了合一和正確理解福音的主題。

• 保羅的個人見證:

• 在第三章中,保羅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彰顯了他的權威和真誠。這段見證幫助讀者理解,他並非只是在理論化,而是在分享他親身經歷的。這使得他的教導與他的生活緊密相連,而這正是整本書的一個重要面向。

• 結束通話:

• 在書信的結尾,保羅總結了他對喜樂、合一和公義的思考。第三章是這些最後呼召的過渡,強調了專注於基督作為生命和喜樂之源的重要性。

因此,腓立比書第三章是整本書的核心。它不僅闡述了主要主題,也連結了保羅的警告和他對喜樂、合一和靈性成長的呼召。因信稱義和抵擋假教師的主題,使這封書信與歷代基督徒息息相關。

腓立比書第三章向我們展示了與耶穌基督保持個人關係的重要性。這關係不僅使我們能夠持守信仰,渡過人生的各種境遇,也警示我們切勿走向另一個極端–“律法主義”,即試圖不靠恩典,而是靠自己的功德來賺取救恩,獲得基督。這兩種做法都會使我們失去基督教信仰的主要益處──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

願上帝賜福您追尋真理。謹致敬意,為您祈禱,願上帝保佑您。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與上帝的個人關係是人的靈魂得救的三個證明之一。

講道的目的是從聖經的角度來了解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以及靈魂的救贖。

19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那又新又活的路,

20 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為我們開了,

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22 並且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23 我們應當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24 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25 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26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也沒有了。

27 惟有戰兢等候審判和那燒滅眾敵人的烈火。

28 若有人幹犯摩西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毫不留情地被處死,

29 你們想,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他的刑罰該怎麼加重呢?

30 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是主所說的。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31 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

32 你們要記念你們從前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戰的苦難,

33 有時他被人戲弄,遭受辱罵和患難,有時他又在別人的遭遇中受分擔。

34 因為你們體卹了那些被捆鎖的我,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更長存的家業在天上。

35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36 你們必須忍耐,這樣,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37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只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38 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39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來 10:19-39)

從約伯時代到今天,關於靈魂的救贖,人們一直在爭論不休:如何找到靈魂,如何保存靈魂,每個人都會得救嗎?而最重要的問題則是「我得救了嗎?」一個人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生活在持續的恐懼和懷疑之中,或者保持自滿,無所作為,相信這個問題已經為他(她)解決了,無論他(她)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他(她)都已經得救了。

1.      上帝賜予人類聖經,是為了讓人們在塵世生活中能夠按照上帝的要求生活,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從而獲得靈魂的救贖。


26 看哪,我今日將祝福與咒詛陳明在你們面前。

27 你們若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們的,就必有福。

28 你們若不聽從耶和華你們神的誡命,偏離我今日所吩咐你們的道,去隨從你們素不認識的別神,就必受咒詛。

29 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要去得為業的那地的時候,你就要在基利心山上說祝福的話,在以巴路山上說咒詛的話,

30 看哪,他們到了約旦河那邊,日落的時候,在吉甲對面的平原,靠近摩利橡樹的迦南人之地。

31 因為你們要過約旦河,進去得耶和華你們神所賜你們的那地,得為業,住在其中。

32 所以,你們要謹慎遵行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頒布的一切律例、典章。

(申 11:26-32)

2.      一個信仰上帝並遵守他的誡命(摩西律法)的人,後來意識到自己無法遵守全部律法,因此犯了罪,他的救贖也受到質疑。


19 我們知道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

20 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人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21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

22 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24 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羅 3:19-24)

3.      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與祂建立個人關係並按照誡命生活)是我們得救的保證,這是我們在悔改後的塵世生活中實現的,當我們犯罪並向祂祈求寬恕時,耶穌基督的恩典會遮蓋我們。


19 這樣,律法是為過犯設立的,等候那蒙應許的後裔來到,並且是藉天使經中保之手設立的。

20 為一人沒有中保,只有一位神。

21 這樣,律法是與神的應許反對嗎?斷乎不是!因為若曾傳一個能叫人得生的律法,義就真本乎律法了。

22 但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

23 但因信得救的理還未來以先,我們被律法看守,直等到這理顯明出來。

24 這樣,律法成了我們的訓蒙師,引導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

25 但這信既然來了,我們從此就不再受師傅的手下了。

26 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

27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28 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29 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

(加拉太書 3:19-29)

根據我們的人生經驗和上述經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與上帝的個人關係,(2)按照誡命生活,(3)對耶穌基督及其恩典(不應得的恩惠)的信仰是我們維持救恩的關鍵。

為什麼這三個要素對靈魂的救贖都至關重要,而其中一、兩個卻不夠?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只有基督教具備這三個要素,並確保我們的救贖?

我們可以遵守誡命,相信神和祂的恩典,但如果沒有個人關係,我們就無法改變。我們需要一個人生榜樣,這樣我們才能效法這個榜樣,並按照祂的品格改變自己。 (例如:掃羅、亞利馬太的約瑟)

我們有可能與上帝相交,盼望祂的恩典,但如果沒有遵行祂誡命的願望,我們必然會犯罪,並會給那些看著我們、看著我們的生活的人樹立壞榜樣,他們會認為,要么我們的上帝允許罪惡,要么我們不相信一位聖潔、公義、賞賜豐盛的上帝。 (例如:該隱、巴蘭、撒該)

我們可以與上帝建立個人關係,努力遵行律法,但如果沒有耶穌基督的恩典,我們就無法獲得靈魂的救贖。 (例如:摩西、彼得、百夫長哥尼流(使徒行傳10:22)等)

雖然有些人認為希伯來書是使徒保羅的著作之一,但其作者身份仍是個謎。保羅在其他著作中常見的問候語,卻不見蹤影。此外,有人認為這封信的作者參考了其他耶穌基督目擊者所提供的知識和資訊(2:3),這使得保羅的作者身份值得懷疑。

有些學者認為作者是路加,而有些人則認為這封書信的作者可能是亞波羅、巴拿巴、西拉、腓力,或亞居拉和百基拉。無論作者是誰,神的聖靈才是聖經的作者(提摩太後書3:1\6),因此希伯來書與聖經其他六十五卷書一樣,具有同等的正典權威。

總的來說,希伯來書關注的是從一個宗教體系過渡到另一個宗教體系時所伴隨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掙扎。其中包括斷絕舊有關係的痛苦、疏離的壓力和緊張,以及背道者回歸信仰的巨大壓力。

但這封信的核心問題並非單純地從一個舊體系過渡到一個具有同等價值的新體系。不,這是一個從猶太教向基督教過渡的問題,正如作者所表明的,這是一個為了實質而拋棄影子、為了真諦而拋棄儀式、為了最終而拋棄預備、為了永恆而拋棄暫時–簡而言之,為了至善而拋棄善。

早期教會的克萊門特神父在公元95年引用了《希伯來書》。然而,一些內部證據,例如提摩太寫這封信時還活著,以及缺乏任何證據表明舊約獻祭制度隨著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毀滅而終結,表明這本書寫於公元65年左右。

已故的華特‧馬丁博士是基督教研究所的創始人,也是暢銷書《邪教王國》的作者,他曾諷刺說,希伯來書是一位猶太人寫給其他猶太人的,告訴他們不要再像猶太人那樣行事。事實上,許多早期猶太信徒為了逃避日益加劇的迫害,轉而遵循猶太教的儀式和禮儀。因此,這封信是對受迫害信徒的勸誡,勸他們常在耶穌基督的恩典裡。

當一個猶太人背棄了他祖先的信仰時,他就會被視為叛徒和變節者 (meshummed),並面臨以下一種或多種懲罰: – 剝奪繼承權; – 被逐出以色列的宗教兄弟會; – 失去工作; – 剝奪財產; – “精神恐怖”和肉體折磨; – 成為公眾嘲笑的對象; – 監禁; – 殉道。

當然,還有一條出路。如果他放棄基督,回歸猶太教,就能免於進一步的迫害。在這封信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到了一些用來勸說這位「叛徒」回歸猶太教的論點:

– 豐富的先知傳統;

–—天使在古代上帝子民的歷史中傑出的使命;

– 與著名立法者摩西關係密切;

– 將猶太人與傑出的軍事領袖耶穌·納文聯繫起來的民族紐帶;

–—亞倫聖職的光榮;

– 至聖所,是上帝選擇與祂的子民居住的地方;

– 上帝透過摩西所賜的律法之約; – 神聖的聖所結構和華麗的帷幕;

– 聖所中的服務,特別是贖罪日的儀式(贖罪日是猶太曆法中最重要的一天)。

我們眼前清晰地浮現出一個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初期的猶太人的形象,他一邊描述著他那古老而儀式豐富的宗教的榮耀,一邊帶著輕蔑的笑容問道:“你們基督徒有什麼?我們擁有這一切。你們有什麼?除了一間簡陋的樓房和一張擺著麵包和葡萄酒的笑容之外什麼也沒有!難道

如果這封信是寄往義大利的,那麼由於尼祿 (公元 64 年) 發動的血腥迫害,這封信的寫作日期最遲要推遲到公元 64 年中期。

或許沒有哪本新約書卷比希伯來書更將舊約置於關注的中心,因為希伯來書以利未祭司製度為基礎。作者不斷將舊約祭祀的不足與基督的完美做比較。舊約要求祭司持續不斷地獻祭,並每年為罪人贖罪,而新約則透過基督提供了一次獻祭(希伯來書10:10),讓所有在神裡面的人都能直接來到神的寶座前。

這訊息屬於書信體裁──它是一封信。

希伯來書概要

1. 基督高於先知和天使(第1、2章)

2. 基督比摩西更偉大(3:1 – 4:13)

3. 基督比亞倫更偉大(4:14 – 7:28)

4. 基督的獻祭優於利未人的獻祭(8:1 – 10:18)

5. 呼籲你們要堅固信心(10:19 – 12:29)

1.      結論(第 13 章)

第五部分詳細規劃:

V. 警告和勸勉(10:19 – 13:17)

A. 警告不可輕視基督(10:19-39)

B. 從舊約例子勸勉信心(第11章)

B.勸勉對基督的盼望(第12章)

D. 勸勉基督徒各種美德(13:1-17)

第五部分肯定了堅持拯救信仰和不否認耶穌基督的必要性。

也就是說,聖經說,有這樣的危險和誘惑──由於我們生活中的迫害,甚至在失去基督的威脅下,我們會背離基督。

我們的文章直接談到了在生活中的任何情況下都要對他保持忠誠。

19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那又新又活的路,

20 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為我們開了,

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22 並且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23 我們應當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24 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25 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26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也沒有了。

27 惟有戰兢等候審判和那燒滅眾敵人的烈火。

28 若有人幹犯摩西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毫不留情地被處死,

29 你們想,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他的刑罰該怎麼加重呢?

30 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是主所說的。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31 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

32 你們要記念你們從前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戰的苦難,

33 有時他被人戲弄,遭受辱罵和患難,有時他又在別人的遭遇中受分擔。

34 因為你們體卹了那些被捆鎖的我,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更長存的家業在天上。

35 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36 你們必須忍耐,這樣,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37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只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38 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39 我們卻不是退後以致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

(來 10:19-39)


我們的航程計劃

耶穌基督的寶血為我們打開了通往上帝的道路

但我們有勇氣,但沒有膽量進入。

B 他透過面紗(他的肉體)為我們打開了道路

C 他是神殿裡的祭司

二 我們進入神面前是有條件的

A 必須帶著一顆真誠的心來

B 充滿信心

C 灑水禮-透過在神面前認罪

D 領受洗禮聖事

E 忠心遵守律法,因為上帝是忠實的

F 必須相親相愛,做好事

G 不能離開會議

有必要互相勸勉

三、如果我們認識了基督,卻仍自願犯罪,那麼獻祭就不起作用

A 沒有贖罪的祭品

B 最後的審判仍在等待

伴隨著烈火和上帝的憤怒

四、我們需要記住過去的考驗

如果我們經歷過苦難

B 幫助其他正在經歷苦難的人

C 因信仰基督而失去了財產

D今天必須保持忠誠

我們需要耐心和忠誠

V 正義可以透過信仰來維護

我們不能猶豫

B 我們必須堅定信念

C 我們必須實現並維持靈魂的救贖

那些宣告效忠主耶穌的人遭遇了狂熱的反對。因此,真正的信徒面臨著灰心喪志、陷入絕望的危險。因此,必須鼓勵他們,鼓勵他們不要對上帝的應許失去信心。為了即將到來的獎賞,他們必須耐心忍受一切。

那些名義上的基督徒面臨叛教的危險。他們曾經宣稱接受基督,現在卻斷然否認祂,回歸儀式化的宗教。這無異於踐踏神的兒子,玷污祂的寶血,侮辱聖靈。這種蓄意犯罪,既無悔意,也無赦免。希伯來書一再警告人們要謹防這種罪。 2:1 說,犯這種罪的人,就是離棄了基督的道理;3:7-19 說,犯這種罪的人,就是背叛了神,或者說,就是硬著心腸。

在6:6中,它被稱為背道者或叛教者。在10:25中,它被稱為離棄教會的罪;在10:26中,它被稱為故意或蓄意的罪。在12:16中,它被稱為為了一頓飯而出賣長子的名分。最後,在12:25中,它被稱為拒絕聽從那從天上說話的。但所有這些警告都是針對同一種罪–叛教罪–的不同面向。

《希伯來書》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就如同它在教會誕生之初一樣。

我們需要不斷地被提醒,我們在基督裡擁有永恆的權利和祝福。我們需要被勸勉,無論遭遇什麼困難或反對,都要耐心忍受一切。所有自稱基督徒的人都需要被警告,在嚐過主恩的滋味並明白祂的美善之後,不要再回到儀式性的宗教信仰中。

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概念對神學至關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失去救恩呢?假設我們站在海邊,我們的任務是避免被海水淹沒,該怎麼做呢?

1.      不要游得太深。游泳區有浮標標記,我們不能遊過浮標──那樣是違法的。

2.      我們必須穿上救生衣-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的救主,穿上祂在我們悔改和受洗後賜給我們的潔淨衣服。這象徵遵守誡命,保持自身潔淨。如果我們犯了罪,就必須認罪,並且不再犯罪。

3.      我們必須留意海邊救生員發出的信號。也許會有一個黑球–禁止游泳。或者祂可能會對我們說:「別下去,今天水很冷!」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留意聖經和耶穌基督的聲音,我們在讀經、禱告和聚會時都能聽到這些聲音。

4. 我們必須體諒他人,以免他們被淹死。

願全能者祝福您尋求真理。

上帝對你充滿愛、尊重和祈禱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服從耶穌基督是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標準

我們自以為了解基督教。我們看到它的外在表現:屋頂上掛著十字架的建築物,看到人們戴著十字架形狀的珠寶,聽到人們講述耶穌基督的故事,以及他為救贖所有人的罪而生死的故事。但基督教究竟是什麼?它的真正表現形式是什麼?按照上帝的旨意,它在神聖的計劃中應該是什麼樣子?讓我們轉向聖經來探究這個問題。

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13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14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的人也少。

15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

16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上豈能摘無花果呢?

17 所以,凡好樹都結好果子,唯獨壞樹結壞果子。

18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19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20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21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22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祢的名傳道,奉祢的名趕鬼,奉祢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

23 我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24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25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26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就好像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27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太 7:12-27)

追隨基督意味著對人無條件的愛,即對每個人無條件的善待,無論他們過去的行為如何。此時此刻,一個人面臨著一個道德選擇──根據正義和法律,他們本應對他施以殘酷的懲罰,但他們卻施以了仁慈,我該如何應對?一個人會面臨一個道德選擇──法律還是仁慈。

耶穌將律法轉移到所期望的關係領域,其中恐懼的動機被愛的動機所取代。

一個人的成就可以看他的品格

你可以基於兩個基礎來建構:履行或不履行聖言。

一個人與耶穌基督建立關係要經歷以下階段

– 了解法律的要求以及違反法律的後果,

– 獲得恩典和寬恕而不是懲罰,面臨道德選擇;

– 如何獨立生活;

– 如果選擇正確,則採取報復或表示憐憫;

– 從上方誕生了 – 一個新的道德人。

為什麼重生與內在的道德選擇有關?有罪的人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並遵守耶穌基督的誡命嗎?

可能的反駁

對許多信徒來說,遵守耶穌基督的誡命可能被視為一種理想,但也有人對此提出反駁。以下是一些:

1. 個人自由:遵守誡命可能限制個人自由和自主權。人們可能會感到被迫遵守一些不總是符合其個人信仰或生活環境的規則。

2. 十誡的脈絡性:十誡是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制定的。一些批評家認為,它們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可能不恰當或過時。

3. 解釋的多樣性:耶穌的誡命會因教派或個人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這導致信徒之間產生分歧和衝突,從而使這些誡命的普遍性受到質疑。

4. 道德相對論:有人認為道德標準不能具有普遍性,而必須基於具體情況和行為的後果,而不是基於固定的戒律。

5.心理壓力:遵守誡命的壓力會使人感到內疚,或害怕因不遵守而受到懲罰,這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6. 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性:完全遵守誡命可能會阻礙批判性思考和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獨立分析的發展,而這對個人成長很重要。

讓我們看看這段經文的歷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一個人是否能夠遵守耶穌基督的誡命,以及在這過程中他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為此,我們將對我們的文章進行歷史和文化分析。

為此,我們將研究馬太福音的寫作歷史。

1.1 作者

馬太福音傳統上被認為是耶穌基督十二門徒之一馬太所寫。然而,究竟是誰寫了這本福音書,一直是學者和神學家爭論的議題。

以下是關於馬太福音作者的一些要點:

1.1.1 傳統:自基督教早期以來,就有一種傳統認為福音書的作者是馬太,他是一位稅吏,也是使徒之一。許多早期基督教作家都支持這個觀點。

1.2.2. 文本匿名:福音書本身沒有明確指明其作者。馬太的名字僅在後來的抄本和註釋中被提及。

1.2.3. 語言和風格特徵:一些學者指出,馬太福音的風格和語言與其他福音書不同,這可能表明它並非馬太親自撰寫。例如,一些學者認為,該文本可能是根據口述傳統或其他資料創作的。

1.2 馬太福音的讀者

馬太福音被認為主要是為猶太人寫的。這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1.2.1 舊約引文:馬太福音多次引用舊約預言,顯示耶穌應驗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盼。這顯示作者試圖讓猶太讀者相信耶穌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

1.2.2 律法的討論:這本福音書非常強調摩西律法及其成全。耶穌被描繪成新的摩西,他來不是要廢除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太5:17)。

1.2.3. 對猶太習俗的引用:文中也包含對猶太習俗和傳統的引用,使熟悉猶太文化的讀者更容易理解。

1.2.4 與其他福音書的比較:與針對更廣泛的希臘世界並包含更多普遍主題的路加福音不同,馬太福音更側重於基督教的猶太根源。

因此,馬太福音的受眾主要可以被視為猶太社區,他們試圖了解耶穌的教義與他們的信仰和傳統有何關係。

1.3. 寫作日期

馬太福音的具體寫作日期在學者中仍有爭議。一般認為它寫於公元70年至90年之間。

一些學者認為,福音書可能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毀之後寫成的,當時猶太社區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根據這些事件重新思考其信仰。然而,確切的日期仍不確定,不同的學者可能會根據他們對文本和歷史背景的解讀提出不同的時間框架。

人們認為寫馬太福音的目的有幾個主要原因:

1.4.1 肯定耶穌的彌賽亞身分:馬太力圖顯示耶穌就是舊約中預言的那位期待已久的彌賽亞。他頻繁地引用預言,並闡明耶穌的生平和事工如何應驗了這些預言。

1.4.2. 吸引猶太讀者:福音書著重強調猶太的傳統和律法。馬太經常使用猶太術語和概念來使讀者相信耶穌就是那位來成全律法和先知的人。

1.4.3 確立耶穌的權柄:馬太透過耶穌的教導和神蹟,強調耶穌的神聖權柄和能力。這對於塑造早期基督徒的信仰至關重要。

1.4.4 倫理道德教義:馬太福音包含許多誡命和教誨,例如登山寶訓,強調道德和倫理原則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

1.4.5. 使命的召喚:福音的末尾是最大的誡命(馬太福音 28:19-20),耶穌在其中召喚他的追隨者去向所有國家傳播福音,表明基督教信息的普遍性。

因此,撰寫馬太福音的目的是為了確認耶穌是彌賽亞的信仰,教育和加強信徒團體,並為他們做好傳教工作的準備。

2. 馬太福音第七章的歷史時刻

馬太福音第七章包含幾個對早期基督徒和現代讀者都很重要的關鍵點和教導。以下是本章的主要歷史和主題:

2.1 登山寶訓:第七章是登山寶訓的一部分,共三章(5-7)。這篇寶訓被認為是耶穌的主要教義之一,探討道德、倫理和屬靈生活等主題。

2.2 判斷的誡命:在1-5節中,耶穌說,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缺點(如自己眼中有樑木),就不應該論斷別人。這項教導強調了自我批評和謙卑的重要性。

2.3 呼召禱告:在7:7-11中,耶穌教導禱告,呼召人祈求、尋找、叩門。祂應許上帝必應允真誠的禱告。這段經文強調了上帝與祂兒女的親近和關懷。

2.4. 黃金法則:7:12 包含一條著名的誡命:「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條規則是道德行為的基礎,被認為是道德的普遍原則。

2.5. 寬門與窄門:在7:13-14,耶穌將引向滅亡的寬路與引向永生的窄路作了比較。這個比喻強調了跟隨基督的艱難,以及選擇正確道路的必要性。

2.6 警告提防假先知:在7:15-20,耶穌警告提防假先知和教師,他們用樹上的果子作比喻。這教導強調了區分真假教導的必要性。

2.7 登山寶訓的結論:本章以7:21-29結束,耶穌在這裡強調,不只要聽祂的話語,更要行出來。祂將聰明人在磐石上建造,與愚人在沙土上建造作比較。這強調了將信心付諸實踐的重要性。

3. 馬太福音第七章的地理時刻

馬太福音第七章不像福音書其他部分那樣,包含明確的地理指涉。然而,有些要點可能與事件發生的背景有關。以下是一些可以強調的地理面向:

3.1 登山寶訓:第七章是登山寶訓的一部分,據說是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發表的。這個地點象徵耶穌的教導和祂對民眾的說話。值得注意的是,加利利是耶穌大部分傳道生涯的地區。

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