Читать книгу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Рустам Хрматуллович Насыров) онлайн бесплатно на Bookz
bannerbanner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Оценить:

5

Полная версия: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Рустам Насыров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介紹



2023年講道計劃

傳道人應該制定年度主日講道計畫的16個理由(2025年更新)

祝福各位「聖經世界」頻道的讀者們平安!不知不覺,一年又過去了,一月又來了。這不僅是購買禮物、感受新年氣氛和聖誕喜悅的時刻,也是總結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時刻。但要總結,你需要回顧過去的計畫?什麼? !沒有計劃?那麼,你如何實現自己的使命並獲得快樂呢?

因此,以下是你需要製定全年講道計畫的十個理由:

1. 年度講道計畫將使您能夠看到“全局”,並使您能夠規劃正確的“精神營養”,從而促進教會成員的精神成長。

2. 您現有的講道檔案可以分成「一月至十二月」文件夾,每個月都有類似的主題,這樣您就可以更有目的地準備。

3. 主日講道應該以解答人們的疑問和需要為導向,因為沒有人會用香腸釣魚,而是用蛆蟲和蠕蟲,也就是說,用魚喜歡的東西,而不是你。 (聖經時間的講道計劃稍後會準備)

4. 在製定這個計劃時,國家和教會的節日被用來將人們的塵世生活與天堂生活「聯繫起來」。

5. 制定講道計畫可以讓你更能追蹤你的靈性成長,並根據教會的問題和需求調整你的講道-這是目前最重要的。

6. 擁有講道檔案將使您能夠花更多時間準備講道,並且更有目的性。

7. 您也可以將講道檔案分成「精神轉變」或「財務管理的聖經原則」等主題,並根據需要使用它們。

8. 透過有系統地進行講道主題,聽眾可以獲得更容易在生活中應用的系統性知識。

9. 如果你有講道計劃,你可以提前將講道主題分發給其他教會的傳道者。

10. 制定年度佈道計畫也有助於提升講道的品質和對人們的影響力。

如果您能就制定年度講道計畫提出您的主題或論據,我將非常高興。不久的將來,我會制定一個為期三年的聖經時間講道計畫。

2023年新增

感謝所有閱讀和支持我們頻道的人。

今年,使用講道大綱很有幫助,原因如下:

1. 90% 的情況下,講道主題的問題被消除。

2. 講道的文化和歷史部分已基本準備好。

3. 可以集中精力更新講道的主題、論證和反論證,準備更好的前提、論證和邏輯發展。

4.可以更深入研究聖經文本所屬時代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

5. 重點關注文章的提綱及其分析。

2024年新增

感謝使用這個計劃或您自己的計劃的傳教士,我祈禱您的佈道對您和人們來說都更加深刻和具有變革性。

1.建議每篇講道都準備一份PDF格式的演示文稿,以便了解該篇講道的整體情況。

祝大家新年快樂!祝大家新年順利,福音傳揚蒙福!

向你致以敬意、愛和祈禱

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一月。新年講道

人生的意義:從聖誕節的喜悅到天國的幸福之路

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怕!看哪,我帶給你們好消息,是關乎萬民的大喜訊。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包著布,躺在馬槽裡,這就是你們的證據。 (路 2:10-12)

願所有聆聽福音的善心人士、「伊斯蘭解答」網站的讀者以及所有尋求生命意義的人們都平安。在這個充滿基督降生喜悅和對新年生命更新期盼的節日里,人們特別深刻地感受到對喜樂、幸福、愛和生命意義的渴望。

是的,親愛的讀者,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讓我們反思一下你的生命中蘊含著什麼意義,以及透過找到這種意義,認識你的人生目標,並開始朝著它邁進,你能體驗到多麼巨大的喜悅。你不僅能體驗到與最愛你的人建立關係的幸福,還能將這份最高標準的幸福帶給你的親人、朋友、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我們的幸福以及尋找幸福的方式都與我們自身無關,也與我們的個性無關。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冒犯了他們,或者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在聖經中,這被稱為「驕傲」),但我們的幸福並非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取決於我們自己。 「我是我幸福的建築師」這種原則是一種失敗的策略。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取決於我們,這樣說也是錯的。我們幸福的原則可以用以下圖片來說明:你可以這樣合攏手掌,讓別人給你倒滿純淨的泉水,你就可以喝它解渴。你是否要去找那位能給你水的人,你是否要這樣合攏手掌,不讓這珍貴的泉水灑出來,這取決於我們自己,但我們自己並非這賦予生命力的幸福之源。接下來,我們將思考誰是我們人生幸福的泉源。

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對這位位格的不斷成長與認識。我想,沒有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無論多麼優秀、多麼聽話,一輩子都停留在三歲孩子的水平。所以,上帝不僅希望我們快樂,也希望我們在認識祂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這使我們能夠體驗到更深層次的幸福,也就是聖經(上帝的話語)所說的「有福」。

有人可能會說:“但我不同意!我想自己快樂,按照我自己的方式。” 但讓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已經嘗試過了,我們已經建立了“我們的天堂”,我們已經想要讓自己快樂,我想我們已經受夠了這些嘗試的後果。至少我可以這樣對自己說:“我已經受夠了‘我的快樂’,我想要真正的快樂!”

那麼,我們如何能體驗到生命中最高的快樂,又如何沿著發展這種快樂的道路前進,直至達到極樂呢?

如果我們幸福的源泉不在我們自己身上,那麼很可能是在那位按照他的形象和样式創造我們的人身上,他為我們的生活制定了美好的幸福計劃,如果我們朝著他的方向前進,朝著了解他的旨意和服從他的方向前進,那麼我們就能發現自己與上帝建立關係的奇妙世界,可以用“上帝的王國”這樣的術語來表示。

我們從哪裡開始?一個人要從哪裡開始?當然,從出生開始。當我們身處困境,遭受苦難,需要幫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都是一連串的意外,沒有人能夠在我們所處的境況中幫助我們。事實也的確如此。沒有人能幫助你,沒有人會來幫助你,除非你承認自己對目前的處境負有責任。承認你的罪性把你帶到了現在的境地。沒有人應該為此負責:你的父母、朋友、同事,尤其是政府和總統。承認你做了決定,做了這些可怕的事情,並祈求上帝的寬恕。我有一個好消息:上帝愛你,上帝願意寬恕你,並願意與你建立關係。

因此,他的天使降臨,向瀕死的人類宣告了孩子的誕生,上帝給了人們一個從頭開始生活的機會,一個不僅幸福,而且更加幸福的機會。

10 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 2:10)

這就是我們在新年假期、聖誕節以及整個一生中所尋找的東西。

讓我們看看這些話是何時對人類代表說的:當時他們是牧羊人,在大衛城伯利恆附近的猶大山區守護著羊群。

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超級大國是羅馬帝國。它征服了許多國家,其疆域從英國延伸至印度,環繞地中海。它建造了至今仍存的道路,賦予人類羅馬法,為數百萬公民提供安全的生活,將他們統一於單一的希臘文化,並迫使他們臣服於由希臘、羅馬和其他諸神組成的異教多神教。它無法使所有人幸福–它提供麵包和馬戲表演,發動征服戰爭,但這個帝國內部的人,即使擁有權力,仍然深感不快樂,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信心,對真理一無所知:當時以色列領土被劃分為多個王國,帝國的代表本丟彼拉多的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他遇見了耶穌,與他交談了幾分鐘,嘆了口氣說:「真理是什麼?」但是,出於對保全生命、維護權力的考慮,他犯下了一生中最可怕的錯誤,今天很多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他錯過了耶穌,錯過了他一生都在熱切尋求的真理,我們不應該重蹈他的覆轍。

因此,羅馬帝國籠罩在精神愚昧的黑暗中。上帝的選民──以色列──的靈修生活又如何呢?不幸的是,必須指出的是,在這個民族中,同樣盛行的不是憐憫和愛,而是對律法的崇拜和對人為誡命的履行,這些誡命將上帝的誡命推到一邊,甚至取代了上帝的誡命。那些本應熱切期盼彌賽亞–上帝的使者–的人們,不僅沒有認出祂,反而拒絕了祂,將祂交給羅馬當局,並要求處以死刑。因此,儘管有聖殿和律法的存在,我們仍然可以談論當時猶太人所處的屬靈黑暗。

對我們信徒來說,重要的是要記住,了解聖經並引用聖經並不能使我們得救,而且遵守聖經的主要律法–愛的律法,使我們對我們的救贖充滿信心。

11 因為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路 2:11)

於是,福音被傳開了──那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它包含什麼呢?是救世主的誕生。今天,我們也迫切地需要認識到,我們自身無力應對內在和外在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外在的、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引領我們走出精神的黑暗,走向天主真理的光明。這就是我們聖誕節的喜悅–這種喜悅不僅在新年和聖誕節前夕的孩子們能強烈地感受到,而且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小學生在節日里歡欣鼓舞,成年人期待著假期和周末,老年人則期待著兒孫的關注,即使他們沒有兒孫的到來,至少也能接到那些他們為之付出了一生和所有精力的人打來的電話。

人最大的悲劇,就是將這份喜樂拒於門外,不讓聖誕節轉化和改變的力量進入他的生命和人格。上帝為我們做了一切──祂賜下祂的獨生子,讓祂被處死,好叫我們的罪得赦免,好叫我們恢復與上帝的團契,好叫我們得著喜樂,開始更認識上帝,尋得更大的喜樂。

一個好人可能會再次反對:「我相信上帝!」「我甚至遵守我的宗教規則,也許上帝喜歡我這樣做的方式,我的宗教是最正確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到達全能者!」(至少這是我安撫良心的方式,不知為何,我的良心時不時會受到困擾)。

但我們不要依賴那些容易受騙的感覺,因為它們有時會讓我們失望。我們唯一可以安心依靠的,是上帝的話語,是聖經–這本世界上出版量最大的書–以確保我們不會跌倒,也不會對信仰失望。

全能者了解我們人類的罪性,了解我們的不信和懷疑,祂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告訴我們如何對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救贖以及我們與祂永恆的同在充滿信心:

12這將是你們的一個記號:你們將看見一個嬰兒裹著布,躺在馬槽裡。

(路 2:12)

神的話語並非徒勞無功。它總是激勵人們採取行動。它說:去看看,去驗證,去確信:我沒有欺騙你們,救主真的已經降生了。祂來是為了你們的罪而死,但神希望我們運用我們的信心──為了找到躺在食槽裡的嬰兒,我們需要去那裡,去看看,去確信神的話語真的已經實現了。很多時候,我們只停留在聆聽神的話語,或以為我們所聽到的就是神的話語,但為了理解它是否真的是神的話語,我們需要去證實它。

我真誠地尋求真主,我去清真寺,努力遵守伊斯蘭教的所有戒律,但我沒有在那裡找到真主,他沒有回應我。只有當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向真主祈禱並請求祂的寬恕時,我才感受到寬恕–我靈魂中沉重的罪孽才得以減輕–我有了活下去的願望,自殺的念頭消失了。真主沒有給我一個墳墓,而是給了我生活的樂趣、家庭的幸福、將孩子抱在懷裡的機會,但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我與他溝通的機會,因為這是我們人生的意義,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幸福才會不斷增長,也只有心中有他,我們才能真正幸福。

神正在對你的生命說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相信祂?我們願不願意去察看我們內心那污穢的馬廄?那裡除了我們罪孽的污垢、情慾的念頭和邪惡計劃的毒蛇之外,什麼也沒有。而這一切都是神放在我們心裡,以及祂兒子的誕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好讓祂進入那裡。

今天,此刻,以及這個節日期間,上帝正在敲你的心門。停下來!跪下,聆聽。你會聽到那敲門聲。只要說:“主啊,我厭倦了孤獨。我請求您原諒我生活中沒有您。請您進入我的內心,進入我的生活,做我的主和救主!”

你的人生或許會經歷淚水、試煉、失去和困境。但只要你心中對耶穌基督有信心,只要這信心體現在對耶穌基督的順服上,神的國就必住在你心裡──你心中必定有平安、安息,有神的同在、支持,以及從困境中得著釋放。

我衷心祝福你們,也祝福我自己,這國度常存於我們心中,並不斷堅固。當我們歸向祂的時候,祂會將我們視為祂忠心的子民和祂所愛的兒女。讓我們順服祂,讓聖誕的喜樂引領我們進入天國的福樂。

帶著敬意和祈禱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聖誕節

耶穌基督誕生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聖誕節的意義在於家人團聚、購買禮物、互贈禮物,有些人甚至會去教堂和寺廟參加聖誕音樂會和禮拜,大多數人會感受到喜悅和感動,但卻忽略了這個節日的意義–救世主的誕生。你可以五十次甚至七十次地相聚和度過聖誕節,但如果你不理解聖誕節的意義,不讓這個節日融入你的思想和內心,不去改變,那麼很遺憾,這個節日對你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節日、一個休息日,它不會影響你永恆的靈魂、它與上帝的關係,以及它最終的救贖。讓我們看看上帝希望我們在與祂的關係上做出哪些改變?

1 這話是可信的:人若想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

2 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端莊、貞潔、端莊、可敬、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

3 不醉酒,不打人,不爭競,不貪不義之財,只要溫柔、和平,不貪愛錢財,

4 好好管理自己的家,用誠實使兒女順服。

5 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顧神的教會呢?

6 不可作初信的,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裡。

7 監督也必須在外有好名聲,恐怕被人毀謗,落在魔鬼的網羅裡。

8 作執事的必須誠實,不一口兩舌,不好喝酒,不貪不義之財,

9 存潔淨的良心,持守真道的奧秘。

10 首先必須對他們進行考驗,如果他們無可指摘,才允許他們服役。

11 妻子也必須端莊,不說諫言,有節制,凡事忠信。

12 執事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兒女和自己的家。

13 因為那些善於服事的人,自己在基督耶穌裡的真道上就獲得了極高的境界和極大的膽量。

14 我把這些事寫給你,指望快點到你那裡去,

15 如果我遲延的話,你們就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該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6 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 (提摩太前書 3:1-16)

基督藉著聖誕節來到世上,與祂建立個人關係,這關係應該影響我們的品格。人本身以及他生活的各個層面(家庭、工作、教會)都會改變。評價的主要標準是時間。一個人的服事體現在他的行為、他的禱告生活、他的信仰和品格。

1. 救世主的誕生: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祂的誕生標誌著救世主降臨人間。這事件象徵著全人類獲得救贖和罪惡赦免的希望。

2. 預言的應驗:聖誕節與舊約中關於彌賽亞降臨的預言應驗有關。這使得這個節日在聖經歷史的背景下,以及與新約之前所有事件的連結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3. 愛與慈悲的象徵:聖誕節強調了上帝對人類無限的愛,這體現在祂決定派遣祂的兒子來到世上。這是基督教關於愛、憐憫和仁慈教義的基礎。

4. 傳統和文化意義:聖誕節已成為許多國家慶祝的重要文化活動,並包含許多有助於加強家庭聯繫和社區精神的傳統和習俗。

5. 靈性復興:聖誕節通常被視為反思人生旅程的時刻,是靈性反思和復興的機會。

聖誕節這個節日意義深遠,內涵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讓我們有機會與主和救主耶穌基督建立個人關係,並有機會在地方教會的生活和服事中進一步改變。

為什麼人際關係的存在和改變性格的能力這兩個面向對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可能的反駁:

以下是一些反對與耶穌基督建立個人關係以及基於這種關係而改變性格的觀點的反駁:

1. 經驗的主觀性:與耶穌的個人關係可能被視為一種主觀經驗,無法被客觀驗證。這可能導致不同的詮釋和理解,使得對信仰難以達成普遍共識。

2. 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可能對神有不同的看法,這使得與耶穌的個人關係不那麼普遍,並可能導致不同信仰之間的衝突。

3.心理方面:有批評者認為,這種關係可能是將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投射到耶穌形像上等心理機制的結果,可能不利於真正的性格改變。

4. 道德兩難:當個人信仰與公認的道德標準或科學證據相衝突時,與耶穌的關係可能會導致道德兩難。

5. 依賴外在來源:依賴與耶穌的個人關係可能會導致依賴外在來源進行決策,從而限制個人責任和獨立性。

6. 缺乏實際基礎:有些人可能覺得與耶穌的個人關係並不能提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衝突(例如社會正義或經濟困難)的具體工具。

7. 信徒的分裂:聲稱與耶穌有個人關係可能會導致信徒之間的分裂,因為不同的人可能會對這種關係有不同的解釋,從而在宗教團體內部造成衝突。

讓我們看看文章的文化和歷史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聖誕節的意義及其對每個人的意義。

《提摩太前書》是新約聖經中使徒保羅所寫的教牧書信之一,寫給在以弗所服事的年輕神父提摩太。這封信對早期基督教群體以及現代人對基督教倫理和教會治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對這封信進行歷史和文化分析的一些關鍵方面:

讓我們來看看《提摩太前書》的寫作歷史。

1.1 作者

傳統上,提摩太前書的作者被認為是使徒保羅。這封信屬於所謂的教牧書信,其中也包括提摩太後書和提多書。支持保羅為作者的主要論點包括:

1.1 內部證據

• 風格與語言:這封信的風格與保羅其他書信的風格相似,使用了保羅典型的主題和術語。

• 個人稱呼:保羅稱提摩太為信仰中的「真兒子」(1:2),顯示作者和收信人之間的密切關係。

1.2. 歷史背景

• 保羅的生平:這封信的寫作時間通常被認為是保羅第一次在羅馬被監禁之後的時期(約公元 63-65 年),當時他可能在以弗所或附近,這與這封信的背景相符。

1.3 傳統歸因

• 教會傳統:早期基督教作家,如愛任紐、德爾圖良等人,都承認保羅是這封信的作者。這項共識在基督教傳統中延續了數個世紀。

1.4. 作者爭議

儘管傳統上承認保羅為作者,但一些現代學者基於以下理由質疑他的作者身份:

• 風格差異:一些學者指出,與保羅的其他書信相比,這本書的語言和風格存在差異。

• 背景和內容:信中表達的教義和教會管理的某些方面可能反映了後來的做法和問題,這可能表明它是後來寫成的。

然而,根據上述論點,大多數基督教傳統仍然認為保羅是《提摩太前書》的作者。

提摩太前書的收信人是提摩太,一位年輕的牧師,也是使徒保羅的同伴。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這使他在早期基督教群體中成為一個獨特的人物。他是保羅的親密門徒,他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從保羅稱他為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1:2)可見一斑。

《提摩太前書》很可能寫於西元62-64年左右。這段時期與使徒保羅在羅馬被囚禁的時期相符。這封信的具體寫作日期有時會成為聖經學者爭論的話題,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封信屬於這段時期。

在這封信中,保羅教導提摩太關於教會治理、教義和個人生活的原則,並警告他教會中可能出現的威脅和異端。因此,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和堅固提摩太的事工,並幫助他帶領以弗所教會。

2. 歷史時刻

提摩太前書第三章包含關於教會治理和牧師資格的要點。本章的主要歷史和神學內容如下:

2.1 主教和執事的資格:保羅設立了選舉主教(或長老)和執事的標準。這些資格強調道德操守、家庭責任和教導能力。這反映了早期基督教的價值觀和對教會領袖的期望。

2.2 家庭關係:提到主教“未婚”或“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以及執事要好好治理家務,這體現了早期教會重視家庭關係的重要性。這也強調了牧師個人榜樣的重要性。

2.3 屬靈品質:保羅強調屬靈品質,例如節制、敬虔、和平、教導能力。這些特質對於有效地事奉和帶領會眾至關重要。

2.4 教會結構:第三章闡述了早期基督教教會結構的發展。主教和執事的明確職責的確立,顯示了教會內部組織和管理的必要性。

2.5. 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第15節中,保羅稱教會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強調了教會在保存和傳播基督教教義方面的重要性。

3.地理時刻

在提摩太前書,特別是第三章,地理問題並非經文的重點,因為保羅主要討論的是教會領袖的資格,以及他們生活的屬靈層面。然而,有幾個上下文問題與地理相關:

3.1 以弗所:提摩太受保羅委派在以弗所傳道(提摩太前書 1:3)。以弗所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一個主要城市,也是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它也因其異教崇拜和阿耳忒彌斯神廟而聞名,這給基督教群體帶來了特殊的挑戰。

3.2 羅馬帝國:這封信寫於羅馬帝國,基督教正是從那裡開始傳播的。羅馬帝國的地理環境影響了早期基督徒的生活和事工,包括迫害、文化影響以及傳教活動等議題。

3.3 會眾的多樣性:以弗所和羅馬帝國的其他城市一樣,擁有多元的種族和文化群體。這種多樣性可能影響了當地教會的組成和活力,也影響了牧師在這種環境下有效帶領會眾的要求。

雖然地理細節不是本章的重點,但它們幫助我們理解保羅寫這封信的背景以及提摩太在傳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4. 文化時刻

在提摩太前書,特別是第三章,保羅討論了主教(或長老)和執事應具備的資格和特質。這些資格是在當時的文化和社會條件下制定的。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關鍵文化要點:

4.1 權威與尊重:尊重權威是希臘羅馬社會的重要面向。保羅強調,教會牧師必須無可指責,並受到信徒和非信徒的尊重。這對於教會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至關重要。

4.2 家庭價值:保羅強調牧師的家庭品質。例如,他說監督應該“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好好管理自己的家(提摩太前書3:2-5)。在當時的文化中,家庭扮演核心角色,牧師在家庭中的美德行為是他們帶領教會群體能力的重要指標。

4.3 道德標準:古代世界有不同的道德標準,而基督教則提供了崇高的行為標準。保羅列舉了一些特質,例如節制、貞潔、仁慈和不貪財。這些特質非常重要,因為在道德標準可能較低的社會中,牧師可以成為榜樣。

4.4 女性的角色:提摩太前書3:11提到“女性”,既可以指執事的妻子,也可以指女牧師。這反映了女性在早期教會中的角色及其在事工中的參與,這在當時是相當進步的。

4.5 教育與聖經知識:由於早期教會面臨各種教導和謬誤,牧師必須具備紮實的聖經知識,並且能夠抵擋錯誤的教導。這凸顯了早期基督教群體對教育和靈性成熟的需求。

提摩太前書的文學背景包含幾個關鍵方面,有助於我們理解其內容和目的。以下是一些要點:

5.1 作者和收信人:這封信是使徒保羅寫的,寫給他的門徒提摩太。提摩太是以弗所教會一位年輕的領袖,保羅把他留在那裡,以便他能夠教導信徒,並處理出現的問題。

5.2. 書信的目的:這封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導提摩太如何管理教會,以及如何對抗在以弗所開始蔓延的錯誤教導。保羅希望堅固提摩太的事工,並就如何組織教會生活給他一些實用的建議。

5.3 主題和結構:這些資訊涵蓋許多主題,包括:

‧ 健全教義的重要性(第 1 章)。

‧ 祈禱與敬拜(第 2 章)。

‧ 對主教和執事的要求(第 3 章)。

• 警告提防假教師(第 4 章)。

• 教會生活各方面的實用建議,包括照顧寡婦、長老和牧師(第 5-6 章)。

5.4 早期教會的背景:本書寫作的時間(約公元62-65年)恰逢基督教的發展以及各種教義和教派的出現。這使得保羅有必要就教會應如何運作給予清晰的指導。

5.5 風格與語言:這封信採用了典型的古代書信風格,使用了正式的致詞和勸勉語氣。保羅運用個人事例和神學論證,向提摩太闡明了他的觀點。

5.6 社會背景:以弗所的宗教習俗多種多樣,其中包括對阿耳忒彌斯的崇拜,這給基督教教義帶來了競爭。這凸顯了為信徒提供清晰、有針對性的指導的重要性。

因此,《提摩太前書》的文學背景包括保羅的作者身份、他對提摩太的教會管理指導、打擊錯誤教導以及對早期基督教背景下的社區生活的實用建議。

6. 類型

提摩太前書屬於教牧書信(或牧函)的體裁。這些書信由保羅寫給他的門徒和教會牧師,目的是在教會治理和屬靈生活方面教導和指導他們。

以下是該類型的一些主要特徵:

6.1. 指導與引導:牧函為牧師和教會領袖提供如何管理會眾、主持崇拜儀式和處理問題的實用建議和指導。

6.2 神學教義:這些信件也涉及重要的神學主題,例如教會的性質、牧師的角色以及打擊錯誤的教義。

6.3. 個人訴求:信件本質上是個人化的,作者在其中分享他的經歷、感受和建議,從而在作者和收件人之間建立更親密的聯繫。

6.4. 結構:此書信結構清晰,包括引言、主要議題和結論,這是古代書信的典型格式。

因此,提摩太前書可以被描述為牧師書信,其中包含有關領導、教義和教會實際生活等問題的指導。

以下是《提摩太前書》的大致提綱,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引言(1:1-2)

1. 保羅的問候

2. 指出提摩太是真正的信仰之子

訊息的主要主題

I. 關於假教師的教導(1:3-11)

1. 離開以弗所的呼召

2. 警惕假教師及其教義

3. 法律的涵義及其目的的正確理解

II. 保羅的個人見證(1:12-17)

1. 感恩憐憫和寬恕

2. 保羅的轉變見證了神的恩典

III. 服事的指示(1:18-20)

1. 對提摩太的先知教導

2. 拒絕信仰的例子

IV. 論禱告與敬拜(2:1-15)

1. 呼籲所有人祈禱

2. 關於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和行為的指導

五、主教和執事的條件(3:1-13)

1. 主教任命標準

2. 執事的任命標準

3. 良好聲譽和家庭責任的重要性

VI. 教會的目的和性質(3:14-16)

1. 教會作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2. 宣認虔誠的奧秘

VII. 警告未來的背道(4:1-5)

1. 預言有些人會背棄信仰

2. 教導對飲食和婚姻的正確理解

VIII. 對提摩太的教導(4:6-16)

1. 事工和個人生活的指導

2. 呼籲堅持學習與實踐

IX. 關於富人和窮人的指示(6:1-10)

1. 對奴隸和主人的態度

2. 警惕貪愛金錢

X. 結論(6:11-21)

1. 呼召我們過公義的生活

2. 最後的指示與祝福

此大綱可用於深入研究文本、突出關鍵主題並了解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的背景。

這段經文位於第五和第六部分,是這封信的核心。這兩部分解釋了牧師的必備資格,以及教會在基督教教義方面的職責和目的。

我們文章中提出的建議,為教會領袖在任命新領袖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這些建議有助於確保基督教信仰在地方領袖的掌控下保持穩定,確保其活力、教義的純正以及對新信徒的吸引力。

1 {領導者及其助手的素質} 俗話說得對:當一個人努力成為領導者時,這是值得稱讚的。

2 但作領袖的人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謹慎、審慎、端莊、禮貌、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

3 不酗酒,不打架,溫溫和和地待人,不爭吵,不貪愛錢財。

4 他必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養育聽話、尊重他人的孩子。

5 人若不能管理自己的家,焉能顧神的教會呢?

6 不應該從新皈依者中選出領導者,因為這樣的人可能會變得驕傲,然後受到譴責,就像魔鬼受到譴責一樣。

7 他必須在不信的人面前有好名聲,恐怕他被毀謗,就落在魔鬼的網羅裡。

8 作執事的也是這樣,必須品行端正,誠實無偽,不因酒滋事,不自私。

9 他們必須存著潔淨的良心,堅守現在所啟示的信仰的奧祕。

10 這些人應該先接受審查,如果沒有發現任何罪狀,他們就可以履行執事的職責。

11 執事的妻子也必須端莊,不說閒話,有節制,凡事忠信。

12 執事必須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並且好好管理自己的兒女和家。

13 因為那些出色地履行職責的人會獲得榮譽的地位,並能充滿信心地談論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仰。

14 我希望快點去見你,所以我寫這封信給你,

15 這樣,如果我耽延了你們,你們就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該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基礎和根基。

16 我們信仰的奧秘確實是偉大的:神在肉身中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並在榮耀中被高舉。

(提摩太前書 3:1-16)

一、經理及其助理的素質

信徒被召喚去服務

B 信仰改變一個人生活的各個面向(工作、家庭、教會)

C 他的信仰必須傳給他的孩子。

二、主要評估標準之一是時間

答:領導者不應該是新皈依者。

B 必須信譽良好,並且不在教堂

C 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檢查

D 家庭也需要支持領袖的事工。

E 要做決定,你需要看看牧師如何管理家庭和孩子

三、教會屬於上帝,必須宣揚真理

上帝以人形顯現

B 他的行為是正義的

C 他也可以在精神世界中看見。

D 他在列國中被宣揚

E 他們憑著信心接受了他

F 他被高舉在榮耀中

基督教具有令人驚嘆的力量,能夠改變人的道德,甚至可以稱之為重生。如果我們檢視對牧師的要求,就會發現,一個人若沒有內在的重生和與神同在的生命,就無法在家庭、工作和教會中展現出這種程度的聖潔和端正的行為。

如果你還沒有做過懺悔禱告,只需說:“主啊,我請求你原諒我生活中沒有你,我請求你以耶穌基督的名義原諒我的罪過,進入我的思想和心靈,掌控我的生活,讓我為你而活。”

你未來在地方教會的生活、你的服侍,以及在服事過程中品格的改變,都將成為你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看到的不是我們的話語和宣告,而是我們的生活,而這才是福音最響亮的宣告。

祝你聖誕快樂!

願主賜福您尋求真理。

謹致敬意,為你祈禱,願上帝保佑你

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割禮節

律法–它的目的是什麼?主的割禮,就是完全順服神對律法的要求。

講道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能理解律法對我們生命的意義。

21 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取的名。

22 照著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將他獻給主。

23 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歸耶和華為聖。

24 你們要照耶和華律法上所吩咐的,獻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為祭。

25 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緬。他是個義人,又虔誠,素來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

26 聖靈向他啟示,他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

27 耶穌蒙聖靈感動,進了聖殿。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給他辦理律法的規矩。

28 他把孩子抱在懷裡,稱頌神,說:

29 主啊,如今求你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

30 因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

31 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

32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也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33 約瑟和他的母親對這些關於他的話感到驚訝。

34 西緬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看哪,這孩子被立,是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

35 並且有劍刺穿你的靈魂,使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

36 亞拿是女先知,是亞設支派法內力的女兒,年紀老邁,從出嫁的時候就同丈夫住了七年。

37 有一個寡婦,大約八十四歲了,她不離開聖殿,晝夜禁食祈禱,事奉神。


38 那時,她來了,榮耀主,並向所有在耶路撒冷尋求救贖的人講論主。

39 他們照著主的律法辦完了一切事,就回加利利,到他們的城拿撒勒。

(路 2:21-39)

生活在外在環境不穩定、不斷變化的人,需要依靠某種恆定而穩定的事物。人無法忍受外在環境好壞座標不斷變化,因此他會持續處於壓力之中。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我們需要以聖經為榜樣,更新自身的準則,回歸對外在環境的正確認知。為什麼這對你我這麼重要?

1. 法律和法制是任何國家社會生活的基礎。即使在太平洋島嶼和亞馬遜叢林中,生活在那裡的部落也建立了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傳統。為了社會的正常生活和發展,普遍接受的外在行為規範是不可或缺的。

2. 人類因墮落而與上帝失去溝通,並染上了罪性。沒有了外界的約束,人類便變成了嗜血的殺手。威廉·戈爾丁的《蒼蠅王》描述了一群青少年流落荒島,失去了外界的約束,他們變成了瘋狂的殺手。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時常發生。

3.外在的法律和一套規則不僅是對人的罪性的絕對自由的限制,也是我們安全的源泉,遵守法律支持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其個別成員的安全。

因此可以說,維護和遵守法治是任何社會生活安全的基礎。

為什麼2023年前以猶太嬰兒的身分來到這個世界的上帝,要完全服從當時猶太社會的律法要求,接受割禮的程序呢?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當時的要求,任何猶太男孩出生都必須經過所有法律要求的程序。

但今天我們確信,降生的是主耶穌基督,神唯一的靈性之子。這一點從我們以祂誕生為開端的編年史、日曆中星期日的存在,以及基督教如今已成為最廣泛傳播的宗教,擁有約25億信徒這一事實中可見一斑。祂,這位至高無上的立法者,一位無罪之人,為何需要經歷為人類制定的律法的全部程序呢?

這個節日適逢主受洗節,絕非偶然。我們還記得約翰試圖阻止耶穌基督施洗時,他所說的話:“現在就受苦吧,這樣我們才配盡諸般的義!”

因此,讓我們考慮一下《路加福音》的歷史背景,其中描述了我們正在考慮的事件,以便親眼看到上帝不僅為人類設定了要求和標準,而且祂也完全服從它們。

路加福音沒有指明作者。然而,路加福音1:1-4和使徒行傳1:1-3清楚地表明,這兩本書出自同一作者之手,收信人是“尊貴的提阿非羅”,可能是一位羅馬官員。根據早期教會傳統,這兩本書的作者是路加,他是一位醫生,也是使徒保羅的親密同伴(歌羅西書4:14;提摩太後書4:11)。這使得路加成為唯一已知撰寫聖經的異教徒。

《路加福音》很可能寫於西元 58 年至 65 年之間。

與其他兩本對觀福音書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一樣,本書的目的是揭示主耶穌基督以及祂「從起初直到被接升天那日所行所教的一切」(使徒行傳 1:1-2)。路加福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連續記述」(路加福音 1:3),這與路加的醫學思維模式相符–它經常揭示其他福音書忽略的細節。路加對這位偉大醫生生平的記述,突出了祂對外邦人、撒瑪利亞人、婦女、兒童、稅吏、罪人以及其他在以色列被視為棄兒的人的服事和奉獻。

我們見證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聖殿為之而建,也為之而安息的神,以嬰兒的形象降臨於此。我們常常期待神的行動和臨在,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卻沒有註意到祂。

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在摩利亞山上,亞伯拉罕在那裡獻祭了以撒,後來這座城市也建在那裡。

耶穌基督的家庭滿足了當時律法對新生猶太人的一切要求。上帝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但祂並沒有違背自己所訂定的律法,而是順服地履行了律法。

路加福音是一本傳記體裁的書,最大程度地遵循事件的時間順序。

預訂計劃:

一、福音書的序言和寫作的目的(1:1-4)

二、施洗約翰和耶穌的誕生和成長時期(1:5 – 2:52)

A. 宣告他們的出生(1:5-56)

B. 約翰與耶穌的誕生與童年(1:57 – 2:52)

III. 為耶穌基督的事奉做準備(3:1 – 4:13)

A. 施洗約翰的事奉(3:1-20)

B. 耶穌的洗禮(3:21-22)

B. 耶穌的家譜(3:23-38)

D. 耶穌受試探(4:1-13)

IV. 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4:14-9:50)

A. 耶穌傳道生涯的開始(4:14-30)

B. 耶穌的權柄得到認證(4:31-6:16)

B. 平原上的講道(6:17-49)

D. 耶穌在迦百農和周圍城市的事工(第7-8章)

D. 耶穌指示門徒(9:1-50)

V. 耶穌前往耶路撒冷(9:51-19:27)

A. 在這條路上大部分時間拒絕耶穌基督(9:51-11:54)

B. 耶穌在真理被拒絕的情況下對跟隨者的指示(12:1 – 19:27)

VI.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奉(19:28 – 21:38)

A. 他以彌賽亞的身份進入耶路撒冷(19:28-44)

B. 耶穌在聖殿(19:45-21:38)

耶穌基督的死亡、埋葬與復活(第22-24章)

A. 耶穌的死亡與埋葬(第22-23章)

B.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祂的顯現(第24章)

第二部分講述了施洗約翰和耶穌的誕生,以及宣告他們誕生和他們誕生的奇妙情況。

我們的文章是本節的關鍵,有助於理解遵守法律並嚴格遵循法律的必要性。

21 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取的名。

22 照著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他們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將他獻給主。

23 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記:「凡頭生的男子,必歸耶和華為聖。

24 你們要照耶和華律法上所吩咐的,獻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為祭。

25 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緬。他是個義人,又虔誠,素來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又有聖靈在他身上。

26 聖靈向他啟示,他未死以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

27 耶穌蒙聖靈感動,進了聖殿。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要給他辦理律法的規矩。

28 他把孩子抱在懷裡,稱頌神,說:

29 主啊,如今求你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

30 因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

31 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

32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也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33 約瑟和他的母親對這些關於他所說的話感到驚訝。

34 西緬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看哪,這孩子被立,是要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

35 並且有劍刺穿你的靈魂,使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

36 亞拿是女先知,是亞設支派法內力的女兒,年紀老邁,從出嫁的時候就同丈夫住了七年。

37 有一個寡婦,大約八十四歲了,她不離開聖殿,晝夜禁食祈禱,事奉神。

38 那時,她來了,榮耀主,並向所有在耶路撒冷尋求救贖的人講論主。

39 他們照著主的律法辦完了一切事,就回加利利,到他們的城拿撒勒。

(路 2:21-39)

我們的航程計劃

耶穌是長子,按照律法,祂被獻給上帝

耶穌在第八天受割禮

B 耶穌的名字是由天使命名的

耶穌被帶到聖殿

D 贖價已付清,犧牲也已為耶穌作出

II 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聖靈在他身上。

A 有人告訴他,他不會死。

B 西緬像往常一樣來到聖殿

西緬與讚美上帝

D 西緬預言

III 這裡還有一位服事上帝的寡婦安娜。

我日夜在聖殿裡禁食祈禱

B 她讚美主並宣告救恩

他們按著律法辦完了一切事,就回到拿撒勒

基督教信仰建立在替代性獻祭之上。主耶穌基督親自擔當了我們的罪孽,承受了我們的懲罰。但根據律法,獻祭必須是無罪的。祭司仔細檢查了被帶來獻祭的羔羊。因此,耶穌基督的生平在聖經中呈現給我們,讓我們仔細研讀,以完全符合舊約律法。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犧牲性地順服主的律法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自己體會。

1. 我們不讀也不研究刑法。摩西十誡足以讓我們平靜、自信、快樂地生活。我們需要自己遵守這條律法,並教導我們的孩子。社會、國家、道德的所有其他法律都建立在這十誡之上。

2. 不幸的是,一個罪人無法完全遵守律法,而聖經說律法是訓誡我們的師傅,引領我們到基督那裡。是的,我們並非總是遵守律法,如果有警察開車跟在我車後面一百公里,她會注意到一些違規行為。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恩典和耶穌基督的替代犧牲的意義。當我無法完全遵守律法時,耶穌基督的恩典(我不應得的寬恕)就會為信徒「開啟」。如果我們再次以交通規則為例,我超速20公里/小時是可以的。不是21公里/小時,當然也不是40公里/小時或60公里/小時。也就是說,恩典在發揮作用時有其自身的條件。但正如聖經所說:“如果我們故意犯罪,就不再有贖罪的祭了。”

3. 律法不僅是我們的約束,也是我們的保護。如果聖經說作假見證的必被處死,那就照樣定了。我們需要過聖潔的生活,才能見證神對惡人的震怒,但我們也需要告訴人們好消息(福音),惡人可以得到赦免,就像耶穌基督的信徒得到赦免一樣。

願主賜福您尋求真理。

尊敬的上帝,願上帝保佑你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為什麼耶穌要將登山寶訓加入現有的摩西律法中?

我們即將迎來教會的「主的割禮」節日。藉著這個節日,讓我們來思考律法在耶穌生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佔據什麼樣的地位。十誡是神奇妙的律法,足以作為社會生活的法律基礎。可惜的是,人們未能完全遵守這條律法,它被賜予作為「基督的訓蒙師傅」。

1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2 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12 你們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再叫它鹹呢?以後就無用了,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15 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 你們的光也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17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太 5:1-17)

耶穌基督的信徒被賦予了新的神性。信徒遵守律法的動機也隨之改變。它不再是一套需要遵守的禁令,而是新生活的基石,賦予我們新的聖潔境界,這體現在真福八端。律法本身無法拯救我們,我們得救是靠著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祂在加爾瓦略山上的犧牲。但律法是我們聖潔境界的指標,或者說,我們需要回歸到這種境界。

1. 彼後 1:4 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2. 以弗所書 3:6 使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3. 希伯來書 3:14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4. 希伯來書 6:4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嚐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的人,

5 並且嚐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

6 叫那些離棄真理的人,從新懊悔。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7 土地吸收了經常降落在其上的雨水,並為耕種者生產了有用的農作物,這塊土地就得到了上帝的祝福;

8 凡長荊棘蒺藜的,就毫無價值,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

(來 6:5-8)

由於耶穌基督的犧牲,法律從外部限制轉移到人類神聖的內在狀態,體現在登山寶訓中。

一個人如何確定自己走的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所鋪的救贖之路?在他的一生中,總會經歷真福八端所描述的時刻。

登山寶訓(太 5:3-12)中的八福,代表屬靈和道德的理想,可能引發不同的觀點和批判。以下是一些反對遵守這些誡命的可能論點:

1. 烏托邦理想:有些人可能認為登山寶訓代表無法實現的理想,不適用於自私和競爭盛行的現實世界。

2. 缺乏實際益處:人們可能會爭辯說,遵循登山寶訓,例如“虛心的人有福了”或“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沒有實際益處,甚至可能導致脆弱性。

3. 與個人利益相衝突:誡命可能與個人的野心和願望相衝突,例如,“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這可能意味著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利益。

4. 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嚴厲:有些人可能會爭辯說,某些情況下需要嚴厲和果斷,而不是誡命中規定的謙卑和溫柔。

5. 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可能有其自身的道德標準,這些標準可能與八福相衝突。例如,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可能與八福中某些部分所表達的個人主義相衝突。

6. 心懷不軌的人:人們認為,遵守誡命可能會使人容易受到那些不認同這些價值觀的人的操縱。

7. 缺乏解釋:登山寶訓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這會導致信徒之間的困惑和分歧。

8. 沒有保證:遵守誡命並不能保證生活中的成功或幸福,這可能會讓那些期望立即得到結果的人感到失望。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文化和歷史背景。

讓我們對馬太福音第五章進行一個歷史和文化分析。

讓我們來看看馬太福音的寫作歷史。

1.1 傳統上,馬太福音的作者被認為是使徒馬太,他是耶穌基督十二門徒之一,根據福音書的記載,他是一名稅吏。然而,他的作者身份在學者和神學家中存在一些爭議。

以下是關於馬太福音作者的一些要點:

傳統觀點:早期基督教傳統認為,馬太根據自己的記憶和耶穌的教義寫了這本福音書。

文本匿名:福音書本身並未明確註明作者。 「馬太」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帕皮亞和愛任紐等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中,用來描述該文本的作者。

作為一名稅吏,馬太擁有一項技能,這讓他的工作在基督徒眼中更加令人興奮。稅吏必須能夠做速記,這意味著馬太能夠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人們所說的話。這項能力意味著馬太福音的文字不僅是聖靈默示的,也必然是基督某些講道的真實記錄。例如,記載在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幾乎可以肯定是對那偉大信息的準確記錄。

1.2. 收件人

神學重點:馬太福音強調耶穌與猶太傳統的聯繫,並經常引用舊約,這可能表明其重點是猶太受眾。

1.3. 寫作日期

馬太福音的成書日期一直是聖經學者和歷史學家爭論的話題。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本福音書寫於西元70年至100年之間。以下是一些有助於確定這個時間框架的關鍵點:

1.3.1. 耶路撒冷被毀事件:許多研究者認為福音書是在公元 70 年羅馬人摧毀耶路撒冷之後寫成的,因為文中暗示了這一事件。

1.3.2 其他資料的引用:馬太福音很可能引用了馬可福音作為其資料來源之一。由於馬可福音被認為寫於更早的時期(推測寫於西元65-70年左右),這也顯示馬太福音的寫作時間可能更晚。

1.3.3 神學與社會背景:文本的某些元素指向早期基督教社群的發展及其與猶太傳統的互動,這可能表明寫作日期較晚。

因此,最常見的觀點是公元 80 年至 90 年之間,儘管一些研究人員可能認為日期更早或更晚。

1.4. 寫作目的

馬太努力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基督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太引用了更多舊約經文,來表明耶穌如何應驗了猶太先知的預言。馬太詳細描述了耶穌是大衛的後裔,並使用了許多猶太人更熟悉的表達方式。馬太對同胞的愛與關懷,在他用心講述福音故事的方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2. 歷史時刻

馬太福音第五章記載了幾個重要的歷史和屬靈時刻,這些時刻在基督教傳統中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其中一些:

2.1 登山寶訓:第五章以登山寶訓開始,這是耶穌教導中最著名的部分之一,包含重要的倫理和屬靈訓誨。

2.2 八福:耶穌提出了九福(虛心的人有福了,哀慟的人有福了,溫柔的人有福了等等),這些福描述了上帝所喜悅的屬靈價值和品質。這些八福成為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石。

2.3 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耶穌說祂的跟隨者是「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這些比喻強調了基督教在世上影響力的重要性,以及按照愛與真理的原則生活的必要性。

2.4 律法的成全:耶穌說祂來不是要廢除律法或先知,而是要成全它們。這凸顯了律法在祂教導中的重要性,並確認了祂彌賽亞的角色。

2.5 加深對律法的理解:在本章中,耶穌也加深了對誡命的理解,他解釋說,不僅行為重要,思想也同樣重要(例如憤怒、通姦)。這體現了他對追隨者的崇高道德標準。

3. 地理位置

在馬太福音第五章中,就像登山寶訓的其他部分一樣,地理位置並非經文的重點,但它們對於理解事件的背景仍然很重要。以下是其中一些:

3.1 山:登山寶訓,包括第五章,都是在一座山上(或丘陵)發表的。它是一個象徵性的地方,強調耶穌作為教師和先知的權威。山常與親近上帝和獲得啟示的地方連結在一起。

3.2 加利利:耶穌在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地區傳道。該地區以猶太人為主,但也受到異教文化的顯著影響。加利利是耶穌傳道的中心,也是他行了許多神蹟的地方。

3.3 迦百農:雖然第五章沒有直接提到迦百農,但它是耶穌在加利利傳道的重要城市。祂後來的許多教導和神蹟都發生在那裡。

3.4 地點的象徵意義:聖經中的山丘常象徵屬靈的高處和與上帝的親近。登山寶訓的地點強調了耶穌向追隨者傳授教義的重要性。

4. 文化時刻

馬太福音第五章是登山寶訓的一部分,其中記載了許多文化時刻,反映了公元一世紀猶太社會、宗教和倫理生活的各個層面。以下是其中一些:

4.1 八福(第3-12節):這些八福的陳述(例如「虛心的人有福了」)代表著對幸福和成功傳統理解的徹底轉變。它們強調謙卑、憐憫和公義的價值觀,這與當時的社會規範形成了鮮明對比。

4.2 律法和先知(17-20節):耶穌強調遵守摩西律法和預言的重要性。這體現了他對猶太人傳統和律法的尊重,同時也表明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律法,而不僅僅是遵循律法的字面意義。

4.3 謀殺與憤怒(21-26節):耶穌將謀殺的概念與憤怒和仇恨連結起來,從而擴展了謀殺的概念。這反映出當時的文化強調人的內在狀態,而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

4.4 姦淫和情慾(27-30節):耶穌提出了內心的慾望及其與罪的關係。這凸顯了心靈和思想純潔在猶太文化中的重要性。

4.5 離婚(31-32節):離婚問題在猶太社會是熱門話題,對此有不同的學派。耶穌肯定了婚姻和承諾的崇高價值,這可能引起了一些聽眾的爭議。

4.6 發誓(33-37節):耶穌呼籲誠實和真誠,拒絕用發誓來為說謊辯護。這體現了對信徒崇高的道德標準。

4.7 復仇(38-42節):耶穌再次強調「以眼還眼」的原則,呼籲寬恕和憐憫。這強調了非暴力和愛敵人的價值。

4.8. 愛敵人(第43-48節):愛敵人的想法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強調了愛和憐憫的普遍性,超越了傳統的猶太規範。

讓我們考慮一下文章的文學背景。

6. 類型

馬太福音屬於宗教文學體裁,即新約福音書。它是基督教正典的一部分,講述了耶穌基督的生平、教義、死亡和復活。

馬太福音體裁的主要特徵:

6.1 敘述風格:福音書依序記述了耶穌一生的事件,包括祂的誕生、傳道、神蹟、比喻、受難和復活。

6.2 教導和講道:文本包含耶穌的許多教義,包括登山寶訓,其中包含重要的道德和倫理指導。

6.3 彌賽亞焦點:馬太福音強調耶穌是舊約預言中的彌賽亞。這在馬太福音中多次引用和提及預言中可見一斑。

6.4 受眾:馬太福音可能主要為猶太受眾寫作,這從其對猶太預言和傳統的實現的強調可以看出。

6.5 結構:馬太福音結構清晰,分為不同的部分,包括耶穌的家譜、祂的教導和奇蹟。

整體而言,馬太福音融合了傳記、神學和道德教義的元素,使其成為基督教和研究一世紀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文本。

7. 馬太福音書的計劃

馬太福音的大綱可以依照主要章節和主題來呈現。以下是大致的大綱:

介紹

1. 耶穌基督的家譜(太1:1-17)

• 耶穌是亞伯拉罕和大衛的後裔。

2. 耶穌降生(太1:18-25)

• 表示聖靈的孕育與誕生。

一、耶穌傳道生涯的開始

3. 耶穌的洗禮(太3:1-17)

• 施洗約翰的講道和耶穌的洗禮。

4. 耶穌受誘惑(太4:1-11)

• 沙漠中的誘惑。

二、耶穌的講道與事奉

5. 登山寶訓(太5-7章)

• 八福、誡命、禱告、黃金法則。

6. 奇蹟與治癒(馬太福音8-9章)

• 治癒病人,使死人復活,創造自然奇蹟。

三、使命與教導

7.十二使徒書信(太10章)

• 使徒們在執行使命前的指示。

8. 對耶穌傳道的回應(太11-12)

• 有關彌賽亞的問題,宗教領袖的反對。

四、比喻與教訓

9. 天國的比喻(太13章)

• 撒種的比喻、酵母的比喻、珍珠的比喻。

五、衝突與矛盾

10. 與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衝突(太15-16)

• 關於傳統和法律的辯論。

11. 預言苦難(太16:21-28)

• 預言苦難和復活。

六、事奉的末期

12. 凱旋進入耶路撒冷(太21:1-11)

• 騎著驢子入場並得到人們的認可。

13. 潔淨聖殿(太21:12-17)

14. 末世的比喻(太24-25章)

• 教導世界末日和準備的知識。

第七章 苦難、死亡與復活

15. 耶穌被捕和受審(馬太福音26章)

• 最後的晚餐,在客西馬尼被捕。

16. 耶穌受難(太 27)

• 耶穌的審判、受苦和死亡。

17.復活(太28:1-10)

• 復活並向女性顯現。

結論

18. 最大的誡命(太 28:16-20)

• 向門徒指出向所有國家傳福音的使命。

我們這段經文位於馬太福音的第二部分。耶穌在這裡闡述了祂教導的要點,特別是在登山寶訓中。

耶穌在十福中揭示了人類真正幸福的秘訣。俄語中形容詞「有福」帶有幾分嘲諷和譴責的意味。事實上,耶穌基督的誡命教導我們如何在外在環境中也能獲得幸福。

那麼,在現代世界中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戒律呢?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 哀慟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安慰。

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他們將受到憐憫的對待。

8 清心的人有福了,他們必得見神。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用各樣謊言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12 你們要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有大的賞賜。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怎樣逼迫他們。

(太 5:3-12)

因此,耶穌賜給我們福分,祝福我們在地球上成功服事和幸福生活,以及在天堂與祂一起永生。

對我們來說,這些誡命應該和十誡對猶太人一樣重要。

在我們的生活和事工中履行這些誡命,並且無論外在環境如何都要快樂,這一點很重要。

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