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Полная версия:
48 проповедей для роста церкви
願上帝保佑您尋求真理。
帶著敬意、祈禱和上帝的愛
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耶穌基督洗禮的意義或實現人生和事工使命的兩種方法
講道的目的是盡可能地了解你的目的,並在你的生活和事工中實現它。
1 那時,有施洗約翰來到猶太的曠野傳道。
2 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
3 因為這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 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5 於是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他那裡。
6 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禮。
7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9 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 』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10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11 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幫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12 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13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禮。
14 約翰卻阻止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
15 耶穌回答說:「你暫且這樣行吧!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放他去了。
16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17 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太 3:1-17)
俗話說:「我們自己創造幸福。」 如果這是真的,我們會看到更多快樂的人而不是孤獨的人。這句話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把我們的幸福交給更可靠、更強大的人來決定更好?
1. 人是極為複雜的受造物,自身無法獲得幸福。聖經說人「受造奇妙,奇妙」。這不僅說明了人獨特的使命和與生俱來的巨大潛能,也說明了人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一個有罪且反覆無常的人很難建立自己的幸福,並且終生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滿意。
2. 世上充滿太多的痛苦、暴力和死亡,一個人即使經歷了人生的波折和變故,也無法保持人性,無法堅守人生目標,無法繼續服務社會。他需要強大而有力的外部支持。
3. 由於我們壽命短暫,視野狹小,我們可能無法洞悉自身生活和事工背後那整體的、宇宙性的計劃。我們需要進行外在調整,使我們的生活和事工與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整體教會和公共事工協調一致。我們需要了解祂在這段歷史時期的優先事項和任務。僅僅理解我們自身的目的可能比理解神要狹隘得多,我們需要擁有“全局觀”,才能融入整體教會生活,並影響更多的人。
我們對自己的目的、生活和事工的認知和理解可能遠低於我們有效地服事上帝所需要的程度。
我們如何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和事工與上帝的要求一致?為什麼這對我們很重要?
有些人或許會懷疑上帝的存在,但人類擁有無限的潛力,不應侷限於自私自利的目標──滿足自身需求,實現自身目標,保障自身福祉。上帝希望我們的生活和服務視野能持續拓展。
如果我們看看聖經中的例子,我們會看到「影響力擴大」的例子。諾亞服從上帝並建造了方舟,今天地球上的所有居民都是他的後裔。
摩西順從上帝並完成了他的使命–建立了以色列國,奠定了整個西方文明的文化和歷史基礎。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符合上帝的要求,非常成功。
耶穌基督的使命服從天父,祂的一生是完全服從上帝的典範。
本書被稱為馬太福音,因為它是由同名使徒所寫。本書的風格恰如其分地體現了稅吏出身的寫作風格。馬太對記錄的保存表現出極大的興趣(18:23-24;25:14-15)。本書的敘述極為井然有序,簡潔明了。馬太並非按時間順序書寫,而是圍繞著六個主題。
作為一名稅吏,馬太擁有一項技能,這讓他的工作在基督徒眼中更加令人興奮。稅吏必須能夠做速記,這意味著馬太能夠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人們所說的話。這項能力意味著馬太福音的文字不僅是聖靈默示的,也必然是基督某些講道的真實記錄。例如,記載在第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幾乎可以肯定是對那偉大信息的準確記錄。
馬太福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寫給猶太人的,它充當了從舊約到新約的橋樑。
使徒馬太在教會早期(約公元50年)寫了這本書。當時大多數基督徒都是猶太人,因此馬太福音著重於猶太人的視角是可以理解的。
馬太努力向猶太人證明耶穌基督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與其他福音書相比,馬太引用了更多舊約經文,來表明耶穌如何應驗了猶太先知的預言。馬太詳細描述了耶穌是大衛的後裔,並使用了許多猶太人更熟悉的表達方式。馬太對同胞的愛與關懷,在他用心講述福音故事的方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段經文所描述的故事發生在約旦河畔。從聖經的其他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是一片荒涼乾旱的地區,約旦河兩岸長滿了蘆葦叢。
洗禮是為了赦免罪孽,這種儀式在猶太文化中並不常見,但它最常用於接納那些並非生來就是猶太人、但成年後選擇皈依猶太教的猶太教改宗者。
馬太福音的前兩章探討了基督的起源、誕生和早年生活。之後,本書轉向耶穌的傳道生涯。基督的教導圍繞著登山寶訓等「要點」展開,內容涵蓋第五章至第七章。第十章描述了門徒的使命和目的,第十三章匯集了比喻,第十八章探討了教會,第二十三章則探討了偽善和未來。第二十一章至二十七章描述了耶穌被逮捕、受刑和被處決的過程。最後一章則描述了耶穌的復活和大使命。
馬太福音更接近傳記體裁,但它的內容遠不止於傳記和人物生平的描述。馬太福音提供了證據,證明耶穌確實是被揀選的彌賽亞,也是舊約聖經中應許的那一位。
馬太福音概要
A. 出生和嬰兒期(1:1 – 2:23)
B. 事奉的預備(3:1 – 4:25)
C. 登山寶訓(5:1 – 7:29)
D. 耶穌履行他的使命(8:1 – 9:34)
E. 十二使徒的使命(9:35 – 10:42)
F. 王國的比喻(13:1-52)
G. 未來國度的生活(16:13 – 18:35)
H. 前往耶路撒冷的路(19:1 – 22:46)
一、審判的警告(23:1 – 25:46)
J. 耶穌被捕、受苦、死亡(26:1 – 27:66)
K. 復活(28:1-20)
我們的經文在第二部分。它為耶穌基督的整個事工奠定了基礎。
耶穌證實了施洗約翰的傳道的真實性並來到他面前接受洗禮。
洗禮對我們的意義在於耶穌在天父面前表現謙卑,為我們的生活做出榜樣-順服上帝的必要性,洗禮的必要性。
整個 B 部分至關重要:
B. 事奉的預備(3:1 – 4:25)
1. 施洗約翰(3:1-12)
2. 耶穌的洗禮(3:13-17)
3. 耶穌受誘惑(4:1-11)
4. 耶穌開始傳道(4:12-17)
5. 耶穌選擇祂的第一批門徒(4:18-22)
6. 耶穌治愈一些病人(4:23-25)
在這一部分,我們看到耶穌基督事工的基礎已經奠定。他受洗、受試探、開始傳道,並召集他的團隊。
1 那時,有施洗約翰來到猶太的曠野傳道。
2 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
3 因為這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 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5 於是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他那裡。
6 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裡受他的洗禮。
7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9 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 』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10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11 我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幫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12 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13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禮。
14 約翰卻阻止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
15 耶穌回答說:「你暫且這樣行吧!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放他去了。
16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17 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太 3:1-17)
我們的航程計劃
所有先知都是奉上帝的旨意而來的,約翰也是如此。
約翰說出他的使命的意義
B 它顯示他是誰。
約翰宣布即將發生的事件
二、約翰事奉的情況
A 外表像以利亞
B 飲食就像是參孫的
他的傳教工作很成功,每個人都受了洗禮。
約翰三世能夠保持屬靈的警醒
A 他譴責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
B 沒有悔改就沒有結果
上帝的審判臨近
四、耶穌傳道的情形
用聖靈和火施洗
B 會清理打穀場
他將收集小麥並燒掉秸稈
五、兩部聯盟
耶穌來受洗
約翰福音中談到耶穌的優越性
耶穌命令為他施洗。
D 約翰看到一個跡象,聽到來自天上的聲音
這段經文表明,耶穌的事工完全服從天父的旨意,他的目的是向有罪的人展示透過水的洗禮以及在當地教會的生活和事工恢復與上帝的團契的方法。
由此可見,施洗約翰的事工和人生,是為以色列民預備迎接那應許的彌賽亞的來臨。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結論呢?對於我們自己,對於我們的生活和事工,我們又能得到什麼結論呢?
1. 沒有上帝,我們的生命就毫無意義。唯有透過悔改的禱告,獲得上帝的赦罪,被上帝接納,以及有機會透過禱告與上帝溝通,才能理解自身的人生目的。
2. 我們或許對人生、人生目標和自身層次的理解有所認識和遠見,但這可能不足以完全實現上帝的旨意。
3. 我們需要保持“屬靈的眼光”,願意讓我們的生活和事工符合上帝的計劃,並需要將救贖的福音信息帶給盡可能多的人。
願全能者祝福您尋求真理並理解您的神聖使命。
透過祈禱,上帝的愛和尊重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為什麼對上帝的敬畏是最好的抗憂鬱藥?
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動盪的時代,人們對未來充滿恐懼和不確定性。據估計,2024年,全國抗憂鬱藥物的銷售量最高達到了1,610萬包。一個人及其心理會受到來自生活各個層面的影響和壓力:工作、家庭、財務、人際關係。
有時,人會覺得自己彷彿置身於熔爐之中,溫度不斷升高。有時,似乎一切都已達到頂峰,讓人無法再忍受!但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為什麼天主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祂的計劃是什麼?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天主想告訴我們什麼?又想向我們的心靈傳達什麼?我們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讓我們來看看聖經的經文。
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2 因此,我們嘆息,切慕得那從天上來的居所。
3 但願我們穿著衣服,卻不至於赤裸裸。
4 我們在這帳棚裡嘆息勞苦,因為我們不願意脫下這個,乃願意穿上那個,好讓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
5 為了這個目的,上帝創造了我們,並賜給我們聖靈作為保證。
6 所以,我們常常坦然無懼。因為知道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8 這樣,我們才有勇氣,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出離身外,我們竭力追求得主的喜悅。
10 因為我們眾人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11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顯明在神面前,我指望也顯明在你們的良心裡。 (哥林多後書 5:1-11)
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外在困難環境時,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所發生的事情完全在上帝的掌控之下,不會超越我們的力量,並且會在我們向主的報告中得到評估。
意識到肉體死後,我們將在天堂獲得永恆的身體,這讓我們感到安慰
二、聖靈在我們裡面的臨在是我們平安的保證
三、在我們塵世生命的盡頭,我們必須向主耶穌基督交賬
聖靈在我們裡面的臨在幫助我們以平靜的狀態去面對暫時的生活困難,而不要過度重視它們,因為我們明白上帝擁有完全的力量,我們會向祂交代我們的生活和行為。
如何才能安全、持久地獲得心靈的平靜?
以下是一些反對因敬畏上帝和將生命交託給上帝而獲得平安的觀點的反駁:
1. 恐懼的主體性:對上帝的敬畏可能是一種負面情緒,它會導致焦慮和壓力,而非內心的平靜。人們可能會感到壓力和內疚,從而無法過著充實的生活。
2. 個人發展:將生命交託給上帝可能會限制你的個人發展和自我表達。循規蹈矩的慾望會壓抑個人的慾望和抱負,從而導致內心的衝突。
3. 倫理道德:以恐懼為基礎的道德行為,可能導致人們的行為並非出於真心行善,而是出於對懲罰的恐懼。這會損害真正的道德價值和美德。
4. 選擇自由:順服上帝可能被視為失去選擇自由。人們可能會感到依賴外力,這會導致無助感和對生活的失控感。
5. 信仰多元化:現代世界存在著許多宗教和哲學,每個宗教和哲學對生命意義和道德價值都有各自的看法。只支持一種觀點可能會限制對其他文化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
6. 科學方法:有些人可能更喜歡採用基於邏輯和經驗數據的科學方法來理解世界,而不是採用那些看起來模糊或過時的宗教教義。
7. 心理影響:恐懼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引發焦慮、憂鬱和其他精神障礙。它不但不能帶來平靜,反而會加劇內心衝突。
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便理解敬畏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讓我們來探索《哥林多後書》的寫作歷史
新約聖經中的《哥林多後書》傳統上被認為是使徒保羅所寫。這封信是寫給哥林多基督徒的,探討了有關信仰、道德標準以及教會內部關係等諸多問題。
保羅寫這封信是為了堅固信徒,回應批評,並捍衛他的使徒事工。信中充滿了保羅的個人反思、經驗和屬靈訓誨。信中也探討了苦難、安慰和服務等主題。
歷史學家和聖經學者普遍認為保羅是這封信的作者,儘管一些學者可能會對他的生活細節和他寫這封信的背景有爭議。
《哥林多後書》被認為是使徒保羅在公元55至57年間所寫。具體日期可能因資料來源和歷史學家的解讀而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這封信是在保羅第三次傳教旅程期間寫的,很可能是在腓立比或馬其頓城寫的。
哥林多後書的目的是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1. 為使徒權柄辯護:保羅回應了哥林多反對者對他使徒呼召和權柄的批評和質疑。他堅稱自己作為使徒和神僕人的合法性。
2. 安慰和鼓勵:保羅分享他的經歷和苦難,強調即使在困境中,他也能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他鼓勵哥林多人要堅定信仰,互相支持。
3. 呼籲和解:保羅呼籲教會在先前的衝突之後,要和解並修復關係。他提醒他們饒恕和愛的重要性。
4. 為窮人募款:保羅提到為耶路撒冷教會募集奉獻,呼籲哥林多人參與這項工作,以表達他們的愛和支持。
5. 精神指導:保羅就道德、精神和社區生活給予了實用的建議,強調了靠精神生活和服務他人的重要性。
在哥林多後書第五章中,使徒保羅觸及了幾個關鍵主題和歷史要點,這些要點對於理解他的信息和早期基督徒群體的背景至關重要。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身體與永生的主題:保羅將身體比作我們離開的“帳棚”,並論及“永恆之家”的盼望(哥林多後書5:1)。這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對復活和死後生命的信仰,這也是他們教導的一個重要面向。
2. 和好的職分:保羅強調,神賜給他和其他信徒和好的職分(林後5:18-19)。這指向使徒們在傳福音和恢復神人關係的背景下的使命。
3. 信仰的功能: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7中說:「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這強調了信仰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對看不見的事物的盼望,這是基督教教義的核心。
4. 神的審判台:保羅說,我們眾人都必須在基督的審判台前顯露出來(哥林多後書5:10),接受各人所作所為的報應。這提醒哥林多人道德責任和屬靈生活的重要性。
5. 呼召服事:在本章末,保羅說:「我們奉基督的名奉差遣」(哥林多後書5:20),呼召哥林多人成為上帝的使者。這強調了信徒在傳播福音中的積極作用。
在哥林多後書第 5 章中,使徒保羅並沒有關注特定的地理位置,但可以確定幾個與地理和歷史相關的背景面向:
1. 哥林多作為貿易和文化中心:哥林多是古希臘重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這座城市位於貿易路線的十字路口,促成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這種多樣性影響了基督徒群體,保羅在寫信給他們時也考慮到了這個背景。
2. 馬其頓和亞該亞的社群:保羅提到他在馬其頓和亞該亞等其他地區的事工,這凸顯了他的傳教工作以及與其他基督徒社群的聯繫。這也顯示這封信是早期基督徒社群網路的一部分。
3. 猶太地理:雖然這封信的第五章沒有直接討論猶太的地理,但早期基督教的背景暗示了猶太傳統和教義的影響,保羅試圖將這些傳統和教義適應於包括哥林多人在內的外邦社區。
4. 提到天上的家:當保羅講到「永恆的家」(哥林多後書 5:1)時,他使用了一個與天堂觀念相關的比喻,而這個觀念也源自於猶太人的地理和宇宙學。
在《哥林多後書》第 5 章中,使徒保羅談到了幾個關鍵的文化點,這些點對於理解他的書信及其寫作背景非常重要:
1. 身體與靈性:保羅探討了身體作為暫時居所的概念(哥林多後書5:1)。這反映了希臘哲學傳統,而這種傳統常將身體視為次要的,而將靈性視為終極實在。保羅運用這個概念來強調,基督徒不只期盼肉體的生命,也期盼與神同在的永生。
2. 復活的盼望:在第五章,保羅談到復活和永生的盼望(哥林多後書5:1-5)。這個主題與哥林多人息息相關,他們可能受到各種關於來世和死後事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保羅指出,基督徒是基於對基督的信仰,對未來充滿信心。
3. 事工的角色:保羅談到和好的職分(哥林多後書5:18-20)。這強調了基督徒事工在充滿分裂和衝突的社會環境中的重要性。他呼籲信徒成為基督的使者,並積極參與人與神和好的進程。
4. 羞恥與榮耀的文化:希臘文化非常重視公眾形象與名譽。保羅提到他不以傳道為恥(哥林多後書5:12)。這或許是對他權威和事工所受批評的回應,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規範。
5. 審判與評價:保羅說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哥林多後書5:10)。這種最終審判的觀念也體現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當時人們對正義和行為後果持有不同的觀念。
文學背景
哥林多後書的文學背景包括幾個重要方面,有助於我們理解其內容、結構和目的:
1. 背景及與哥林多人的關係:哥林多後書是哥林多前書的延續,保羅寫這卷書是為了回應哥林多教會出現的問題和紛爭。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探討了各種問題,包括道德問題、教會內部的分裂以及關於屬靈恩賜的問題。哥林多後書反映了保羅與教會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他在事工遭受批評後試圖重建信任和權威的努力。
2. 為使徒權柄辯護:在這封信中,保羅向那些質疑他使徒身分和權柄的人致詞。他透過強調自己對基督的忠誠以及為福音所受的苦難來捍衛自己的事工(哥林多後書11:23-29)。這種辯護是經文的關鍵要素,有助於我們理解保羅為何使用個人例子和見證。
3. 苦難與安慰的主題:保羅談到他為福音所經歷的苦難,以及上帝如何安慰他(哥林多後書1:3-7)。苦難與安慰的主題貫穿整封書信,對於理解基督徒的經驗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哥林多人面臨各種考驗的背景下。
4. 和解與事工:後書的核心主題之一是和好的事工(哥林多後書 5:18-20)。保羅呼籲信徒成為基督的使者,並積極參與神與人之間和解的進程。這強調了基督教事工在一個經歷衝突的社會中的重要性。
5. 末世論:保羅也觸及末世論的主題,例如復活和永生的盼望(哥林多後書5:1-10)。這些觀念對哥林多人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可能受到各種關於來世的哲學思想的影響。
6. 書信架構:哥林多後書結構清晰,包括引言(第一章)、對苦難和安慰的描述(第一至七章)、對使徒職分的辯護(第十至十三章),以及對耶路撒冷聖徒捐獻的討論(第八至九章)。這個結構有助於讀者理解保羅論證的邏輯。
哥林多後書屬於書信體文學,也就是說,它是一封信函。像許多其他新約書信一樣,它是由使徒保羅所寫的,寫給一個特定的基督徒群體-哥林多教會。
以下是《哥林多後書》的概要:
I. 引言(1:1-11)
• 問候與歸屬
• 感謝上帝在苦難中給予安慰
• 安慰是服事的呼喚
II. 為保羅的使徒事工辯護(1:12-2:17)
• 描述祂事工的純潔性和真誠性(1:12-14)
• 計畫變更的解釋(1:15-24)
• 呼籲寬恕並恢復與罪人的關係(2:1-11)
• 困境中來自上帝的安慰(2:12-17)
三、和解與希望事工描述(第五章)
• 盼望永恆的天家(5:1-5)
• 對未來充滿信心並敬畏上帝(5:6-10)
‧ 呼召和好的事奉(5:11-21)
IV. 哥林多人悔改的喜樂(第七章)
• 寫作和懺悔的喜樂(7:1-9)
• 教會的改變所帶來的安慰和喜樂(7:10-16)
V. 為耶路撒冷聖徒募款(第8-9章)
馬其頓教會慷慨的典範(8:1-5)
• 哥林多人呼籲慷慨(8:6-15)
• 收集物資的準備和提多的角色(8:16-24)
• 慷慨與祝福的原則(9:1-15)
第六章 保衛宗座權威(第十章)
使徒的謙遜與力量(10:1-6)
• 對抗和批評假使徒(10:7-18)
VII. 保羅的個人見證(第11章)
• 苦難和考驗清單(11:1-33)
• 捍衛你的事工,抵禦假教師
第八章 上帝力量的啟示(第十二章)
‧ 保羅的經歷與異象(12:1-6)
• 在軟弱中信靠上帝的力量(12:7-10)
IX. 結論與呼籲團結(第12-13章)
• 最後的指示和警告(12:11-21)
• 呼籲教會改正與團結(13:1-10)
• 最後的祝福和愛的呼喚(13:11-14)
我們的經文在第三部分,談到教會合一和健康關係的重要性。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擺脫恐懼,自由地談論上帝透過耶穌基督以及祂在加略山上為我們的罪犧牲而賜予的愛和對罪的赦免。
在我們的經文中,保羅揭示了新生命和永恆新肉體的重要性。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總是沉迷於自身和自身的問題。思緒彷彿在兜圈子,在同樣煩躁不安的想法中徘徊,每一次都變得更加煩躁不安,將我們拉入一個又一個無用的循環。我們該怎麼做呢?從永恆的角度,從我們自身的視角來看問題。然後,焦點從我們自身和自身的問題轉移到上帝,轉移到祂的全能,絕望的處境便會顯現,我們便可以鬆一口氣,超越我們煩躁不安的想法。
1 我們知道,當我們塵世的帳篷–我們的身體–被毀滅時,天堂裡有一個永恆的家在等待著我們–一個由上帝而不是人類之手創造的精神身體。
2 當我們在這帳篷裡時,我們呻吟著,等待著穿上天上住所的那一刻。
3 穿上它,我們就不會被發現赤身裸體。
4 但我們這住在地上的帳棚裡嘆息的時候,是難的,因為我們不想脫去這屬世的身體,乃想穿上永生的衣服,叫一切屬世的被生命吞滅。
5 為此,我們是由上帝創造的,祂賜給我們祂的精神作為保證。
6 所以,我們常常平安,因為知道我們這屬世的身體離主是遠的。
7 因為我們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8 我們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心安理得,願意離開我們的身體,與主同住。
9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做主希望我們做的事情,無論是在身體裡或身體外。
10 因為我們都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各人將按著他在世上所行的善事或惡事接受相應的懲罰。
11 {勸人與神和好}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就勸人相信。神知道我們是怎樣的人,也盼望你們的良心也知道我們。 (哥林多後書 5:1-11)
意識到肉體死後,我們將在天堂獲得永恆的身體,這讓我們感到安慰
答:我們的肉體是暫時的。
B 其中並非所有東西都運作良好。
C 它是有限的,而且它會消亡。
D 上帝將創造一個新的身體
E 新的身體將被上帝的榮耀所覆蓋
F 我們有時會在暫時的身體裡受苦,以便進入永恆
二、聖靈在我們裡面的臨在是我們平安的保證
A 當我們還在肉體裡時,我們就遠離主。
B 我們靠信仰的原則生活,而不是靠外在的環境。
C 進入新身體的期待讓我們變得堅韌
D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履行上帝的旨意
三、在我們塵世生命的盡頭,我們必須向主耶穌基督交賬
A 我們將因我們的行為而得到獎勵
B 認識上帝的主權,引導我們的生活走向正確的方向
C 敬畏主使我們能說服別人順服神的旨意,接受祂的愛
上帝漸進啟示的理念貫穿整本聖經。在新約中,我們看到了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件是如何實現的–救世主耶穌基督降臨人世,他赦免了我們的罪孽,給了我們直接與上帝溝通的機會,給了我們超越塵世生活界限、將永恆的尺度應用於其中的機會。與此相比,我們塵世的問題顯得微不足道,並不可怕,只要我們仰望並信靠上帝,忠於祂和祂為我們人生所製定的計劃。
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那些試圖從四面八方包圍我們的恐懼和沮喪呢?
1. 每天閱讀聖經,上帝的話語。
2. 做懺悔禱告,請求上帝寬恕你沒有祂的生活,並邀請耶穌基督進入你的思想、你的心靈和你的生活。
3. 找到一個閱讀和傳授上帝聖言的當地教堂,並開始在那裡參加禮拜和服務。
4. 為你的問題和需要禱告,並請其他當地教會成員禱告。
5. 幫助你能幫助的人,上帝就會幫助你。
願主賜福您尋求真理。
謹致敬意,為你祈禱,願上帝保佑你
魯斯塔姆·科達什·納西羅夫
在家庭和教會中服從的重要性
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正如教會順服基督,妻子也要凡事順服丈夫。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用水藉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可以獻給自己,作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體,總是餵養溫暖,正像主待教會一樣,
因為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他的肉,他的骨。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這奧祕是偉大的;我講的是有關基督和教會的事。
所以,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自己;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弗 5:22-33)
在現代社會,人們一如既往地追求幸福。我們渴望愛與被愛,但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情感所左右,而非聖經所教導的幸福秘訣。
上帝愛人類,為了救贖人類,祂付出了一切。他也希望人類在塵世生活中幸福快樂。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考驗,但如果你問一位與上帝同在五年、十年或二十年的基督徒,他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你一定會得到一個微笑和「不」的答案。
最近,離婚數量已經與結婚數量相當。疫情期間,人際關係問題特別突出──在自我隔離期間,我們24小時都與配偶相處。
我們可以再次求助於上帝的話語《聖經》,來尋找我們可能正在經歷的痛苦、問題和孤獨的答案。
遵循並履行上帝的話語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關鍵。
一個人幸福的秘訣是什麼?既能在今生快樂,又能獲得永生?
有一個故事我傾向於相信,因為它看起來非常接近事實。有一天,巴拉克和米歇爾·歐巴馬去一家餐廳吃午飯,而這次拜訪並非由他的保全安排和準備的。當他們在餐廳時,看到餐廳經理正在和保全談話,試圖接近這對夫婦。 「他想找我做什麼?」總統問。 「哦,不,他想和你妻子談談,」保全回答。談話結束後,米歇爾回來,巴拉克問:「那是誰?」「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他愛上了我,」米歇爾回答。 「如果你嫁給了他,你就會成為餐廳經理的妻子了,」總統笑著說。 “不,如果我嫁給了他,他就會成為美國總統,而不是你。”
但讓我們回到我們的經文,看看當時的歷史情況和文化氛圍,以了解上帝在這些話語中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表達了什麼。
根據以往的註釋家,這封信寫於保羅公元60-63年在凱撒利亞和/或羅馬被囚禁期間,因為保羅在文中多次稱自己為「囚犯」(《以弗所書》3:1,4:1和6:20)。正如聖西奧凡(維申斯基)在19世紀所指出的,對於這封信是由保羅所寫,「幾乎沒有人對此表示懷疑,或者說懷疑的人很少,而他們不信的理由微不足道,不值得深究。」然而,現代聖經研究卻認為,這封信的作者並非保羅,而是他的一位以弗究所門徒,他們在寫作時使用了使徒的書信。
保羅希望所有努力達到基督般成熟的人都能收到這封信。以弗所書包含神真正兒女應有的科學道理。此外,研讀這封信有助於塑造和堅固信徒,使他們能夠成就神的旨意和呼召。這封信的目的是要建立和裝備成熟的教會。它對基督的身體及其在神事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平衡的看法。
這封信可能寫於西元60年至63年之間。這封信寫於使徒保羅被囚禁時期即將結束之際,即大約公元63年,由推基古在羅馬遞交(弗 6:21)。這並非使徒保羅第二次被囚禁,而是第一次被囚禁;我們看到使徒保羅自由地傳福音,並請求為這項工作禱告(以弗所書 6:19-20)。他不可能在第二次被羅馬囚禁期間寫下這封信,因為他知道「他離世的日子近了」(提摩太後書 4:6)。
撰寫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使徒希望與以弗所信徒分享他對基督教會奧秘的深刻思考,揭示透過教會拯救猶太人和異教徒的奧秘,並傳授一系列道德教義。
讓我們看看保羅寫這封信時的世界狀況。
猶太人對女性的評價很低。在晨禱中,猶太人感謝上帝沒有創造出祂「一個異教徒、一個奴隸或一個女人」。根據猶太法律,女性並非法人,而是一個物。她絕對沒有任何合法權利;她完全是她丈夫的財產;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對待她。
理論上,猶太人對婚姻抱持崇高的理想。拉比們有這樣的說法:「猶太人寧願死,也不願拜偶像、殺人或通姦。」「當一個人與年輕時所娶的妻子離婚時,連祭壇都會流淚。」但實際上,在那個年代,離婚變得極其容易。
在基督時代,即使在猶太人中,婚姻關係也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威脅到婚姻的基礎,因為猶太女孩因面臨不確定性而拒絕結婚。
在希臘世界,情況更糟。賣淫是希臘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摩斯梯尼描述了他那個時代的生活規範:「我們有妓女供我們尋歡作樂,有妾供我們同居,還有妻子為我們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希臘上流社會的女性過著隱居的生活。她們不參與公共生活,從不獨自出現在街頭。她們甚至不參加宴會或公共假日,她們有自己的房間,只有丈夫才能進入。正如色諾芬所寫,一切都歸結於「她們盡可能少看、少聽、少問」。
希臘貴族階級的女性從小就被教育,婚姻期間的一切友誼和陪伴都被排除在外。蘇格拉底問:「你委託給誰的重擔比你妻子的更重?你和誰說的話比她少?」與偉大的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共享權力的維魯斯,在妻子指責他與其他女人有染時,回應道,她不應忘記,妻子的頭銜賦予的是自尊,而不是享樂。希臘人的妻子必須操持家務,照顧他的合法子女,而他則在別處尋求社交和享樂。
更糟的是,希臘沒有離婚的司法程序。正如有人所說,離婚純屬偶然和反覆無常。女性唯一的保障就是她的嫁妝能被歸還。家庭生活日漸式微,婚姻忠誠也蕩然無存。
保羅的書信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第 1-3 章介紹了有關上帝工作的原則;
2) 第4-5章闡述了有關我們當前生存的原則;
3) 第六章介紹了我們日常鬥爭的原則。
這封信雖然是書信體,但可以視為一篇教義性的教誨──一篇科學文章。 《以弗所書》雖然篇幅簡短(只有六章),但其教義和道德部分都內容豐富。聖亞他那修稱之為「基督教教義的教理」。
一、服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任何權力體系的穩定都建立在服從的基礎上。如果沒有服從,結構就會崩潰。這就是羅馬智慧「分而治之」的精髓所在,拉比智慧則說「分裂之家,無法屹立」。因此,缺乏服從對任何結構而言都是極度危險的。人們又能從哪裡借鏡服從的典範呢?
A. 妻子必須順服丈夫。
保羅教導妻子要順服丈夫。這很困難。對於一個擁有更強直覺、情感和分析能力的後現代男人來說,順服早期的丈夫並非易事。對男人來說,妻子的順服應該是他們順服耶穌基督的榜樣。正如妻子順服丈夫,丈夫也應該被納入「上帝-耶穌-丈夫-妻子」的垂直權威體系中。
B. 丈夫必須順服主
從順服神旨意的角度來說,人可分為四類:
介電體是指不認識上帝、無法自願履行上帝旨意的普通人。 (異教徒)
半導體多為宗教人士,但他們並不會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只在對自己有利或方便的時候才遵行。 (掃羅)
嚮導是過著精神生活的信徒,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履行上帝的旨意。 (約拿書)
超導體是指不顧環境,甚至不顧自身生命安全,堅持執行上帝旨意的人。 (耶穌基督)
基督如何順服上帝
基督完全順服上帝,早在最後的晚餐中,祂就說父已將萬物交在祂手中。耶穌基督的被捕、嘲弄和處決,正是這真理的彰顯與印證。結果,耶穌復活,成為教會的元首,並成為我們在天上的代禱者。
1. 基督是教會的元首
這就是教會堅不可摧、永存不朽的秘訣。只要教會順服基督,地獄之門就無法戰勝它。教會的元首不是主任牧師或教會理事會-教會的元首是耶穌基督。
2. 身體的救主
此外,耶穌不僅是整個教會的領導,他也是每個信徒的個人主。
3. 教會必須順服上帝
教會順服天主,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我們有多少時候未能履行天主的旨意?天主的願望是讓我們去結出果實。我們的善果是什麼?穩定的家庭、卓越的職業成就、善行,以及我們的慈善事業-幫助有需要的人。但這一切都必須成為福傳的途徑。沒有福傳,教會就只不過是一個慈善基金。
二 丈夫應當愛妻子
丈夫對妻子的愛並非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選擇。我們堅定地決定,要愛妻子勝過愛自己。
A. 丈夫也應該愛自己的妻子。
沒有人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情感上的愛(自戀),而是會照顧它、保護它,生病時會治療它,不會讓它等到死亡。這才是丈夫愛妻子的寫照。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嗎?我沒有,但你得試試。
B. 就像一個人愛他的肉體
C. 家庭是夫妻的結合體
D. 妻子應該害怕
女人的情感生活比男人更複雜、更神秘。正因如此,聖經並沒有強迫她愛丈夫。聖經說妻子應該對丈夫表現出最大的尊重。如果丈夫在家庭中對妻子的順從和尊重都存在問題,那麼很難想像他會在工作中受到尊重,也會被服從。
E. 丈夫應該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
但無論如何,丈夫必須愛妻子,照顧她。即使我們的身體衰弱,生病,甚至癱瘓,我們仍然會留在肉體裡,直到上帝帶走我們。所以我們對妻子的愛必須持續到我們離世的那一天。
三、基督愛教會並滋養教會
這是在教會的另一個重要點。透過向教會繳納什一稅,在教會服侍,我們得以蒙受基督對教會的看顧和供應。
基督愛教會,捨己
基督對教會的愛如此偉大,甚至為教會捨命。祂甚至為教會捨命,我們怎麼能懷疑祂的供應呢?
V. 他把它描述成一座輝煌的教堂。
耶穌是教會的元首、代表和在神面前的代求者。因此,我們可以確信,耶穌參與了我們今生的生活,並引導我們獲得救贖,引領我們走向天國。
C. 使教會聖潔無瑕疵
在教會裡,有神的話語的潔淨。因此,我們不只要待在教會裡,聆聽神的話語,更要實踐神的話語。
D. 教會是基督的肉身
在教會遵行祂的旨意,是我們能體驗與基督最親密相交的地方。有一天,在一個家庭團契裡,我帶領一個 Alpha 課程,向來賓們講述基督的愛,那一刻,祂的愛穿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體驗。當時參加聚會的所有人,現在都來到了教會。
四
在《哥林多前書》(第七章)中,使徒保羅闡述了他關於家庭生活和貞潔的教導。他指出,如果是為了主而選擇貞潔,那麼貞潔是優先考慮的。在這裡,他闡述了他對基督徒婚姻至高境界的教導(弗 5:22-23)。
使徒指出婚姻的神聖制度:「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2:24)夫妻雙方的結合深度延伸至他們不再擁有各自有限的個性,而是擁有相互完整的整體-他們二人構成一個身體。
婚姻也是一樁聖事,一項奧蹟,其原型是基督與教會合一的奧蹟:「這是極大的奧蹟,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32)。畢竟,婚前婚姻結合的每一位成員,都已是基督身體,也就是教會的肢體。當然,夫婦二人,作為一個新生命,“一體”,與基督緊密相連。婚姻作為聖事,在於基督的恩寵,在洗禮中將人與基督結合,如今,也按照基督與教會合一的形象,將夫妻二人結合、祝福和聖化。
鑑於基督徒婚姻的崇高意義,使徒闡明了配偶的義務。為了夫妻的實際生活,使徒吩咐妻子要順服,丈夫要愛(弗 5:22-28)。這不難理解:畢竟,如果婚姻是基督與教會結合的象徵,那麼妻子對丈夫的態度就應該與教會對基督的態度相似。教會順服上帝,而上帝藉著賜下祂的獨生子來證明祂對教會的愛。祂「將自己獻給教會,為要用水藉道,潔淨教會,使她成聖」(弗 5:25-26),也就是藉著洗禮。
教會內新生活的奧蹟也決定了配偶之間的關係:宗徒吩咐妻子要愛丈夫,如同愛一個婚姻單位的成員,並敬重他如同敬重自己的頭。丈夫不但有義務愛妻子,也有義務安排她的生活(弗5:29)。
令人困惑的問題就在這裡出現:
a) 丈夫不該順服妻子嗎?是的,他們應該,因為使徒吩咐眾人都要存敬畏神的心,彼此順服(弗 5:21)。敬畏神,就有彼此同心、和平、愛心和彼此順服。然而,由於妻子往往會因丈夫的領導地位而感到負擔,因此使徒提醒她們要順服。丈夫往往濫用權力,所以使徒提醒他們要愛;
b) 如何理解「妻子當敬畏」丈夫?一方面要尊重丈夫,一方面又怕冒犯丈夫,從而減少彼此間的愛。
真福哲羅姆在武加大譯本中將「妻子當敬重」丈夫翻譯為「妻子當敬重」(希臘原文為jobhta,源自jobew,意為嚇唬)。畢竟,妻子不應將丈夫視為同居者,而應視其為天主所指定的元首,在她心中提升到基督高於自身的地位。困惑源自於忘記家庭首先是一個教會單位。
因此,幸福的婚姻必須建立在信徒之間,他們能夠一起禱告,一起領受神的應允。進入教會,也就是基督的身體,就是受洗。
所以,洗禮與這形象相似,不是要洗去肉體的污穢,而是要向上帝承諾一個無虧的良心,透過耶穌基督的復活拯救我們,
他既升天,坐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彼得前書 3:21-22)
在這封信中,保羅概述了基督徒及其家人生活的座標系統,並談到等級關係是維護婚姻的保證和人類幸福的承諾。
當我們加入教會時,我們並沒有失去個性,但為了生活和履行上帝的誡命和上帝的旨意,我們犧牲了我們的自我主義。
建立在與上帝的關係基礎上的相互愛護和相互尊重是我們幸福家庭生活的關鍵,是我們婚姻的維繫,也是我們信仰的產生和成長的基礎。
願全能者祝福您尋求真理。
帶著敬意和祈禱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年度願景
需要不斷增強信仰,並將其應用於與人的關係中
講道的目的是加深對基督教的本質的理解以及信仰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1 為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同兄弟提摩太,並我們所親愛的腓利門和我們的同工,
2 又寫信給我們親愛的妹子亞腓亞,和我們的戰友亞基布,以及在你家裡的教會。
3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4 我感謝我的神,禱告的時候常常提到你,
5 因聽見你們對主耶穌和眾聖徒有愛心並有信心,
6 使你們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你們知道你們一切善事都是在基督耶穌裡做的。
7 兄弟,我們因你的愛心大大喜樂,並得安慰。因為眾聖徒的心,藉著你得了暢快。
8 所以,我靠著基督,可以放膽吩咐你們做對的事,
9 我這長老保羅,現在也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因愛心求你們。
10 我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
11 他從前對你沒有用處,但如今對你我都有用處,我要把他還給他。
12 你接納它作為我的心。
13 我本來想把他留在我身邊,讓他為福音替你們受捆鎖,服事我。
14 但若沒有你們的同意,我就不願意做任何事,這樣,你們的善行就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
15 他或暫時離開,叫你們可以永遠接他,
16 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這樣,在你更是這樣;這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
17 所以,你們若與我相交,就接待他如同接待我一樣。
18 他若虧負了你,或欠你什麼,就歸咎於我。
19 我保羅親手寫到:我必償還;我並沒有告訴你們,連你們自己也欠我。
20 兄弟啊,願我在主裡因你得益處,願我的心在主裡安息。
21 我寫信給你們,深信你們會順服,並且知道你們所行的必超過我所說的。
22 並且要為我預備住處,因為我盼望藉著你們的禱告,必蒙恩得見你們的面。
23 為基督耶穌與我一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
24 馬可、亞裡達古、底馬、路加,與我同工。
25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常在你們心裡。阿們。
(腓 1:1-25)
生活中,我們總是需要相信。我們去上班,等待發薪日,相信我們收到的錢不是黃金和紙幣,而是電子貨幣,能夠買到我們所需的部分物品,有人能夠買到我們所需的一切,甚至更多。
結婚後,我們相信彼此的感情會長久,並且會不斷改善和深化。然而,這並不總是會發生。
作為教會成員,我們相信我們的救贖和罪的寬恕,並努力按照聖經的教義行事。
因此,我們可以陳述以下內容:
1. 信仰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基石。當對一個人或權力機構失去信任時,人際關係就會被破壞。
2. 幸福的家庭生活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缺乏信任時,家庭關係也會破裂。
3. 教會和信徒的生活建立在對耶穌基督的信仰、祂對我們這些罪人的愛以及祂在加略山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的替代犧牲的基礎上。
為了建立健康持久的關係,我們的信仰必須成長和發展。
保羅對腓利門的信仰有何期望(腓利門是寫給保羅的同名書信的對象),上帝對我們信徒的信仰有何期望?
有人可能會反對:“我的生活不是建立在信仰上,而是建立在物質幸福上。我有一定的資產,而且我會正確地管理它們。”
但除了物質資產之外,我們還需要時間來妥善管理生活和財產,但時間並非我們所能掌控。如果你還記得,耶穌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將上帝的因素從生命中剔除的人,一個將時間賦予他人生命的人──一個瘋子。
讓我們考慮一下我們訊息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了解上帝今天透過它對我們說了什麼,以及祂今天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必須做些什麼來發展和發展我們的信仰。
腓利門書的作者是使徒保羅(1:1)。
這信息是寫給腓利門和所有信徒的。
這封信寫於西元 60 年左右。
腓利門書是保羅所有書信中最短的一篇,探討的是奴隸制問題。從這封信中可以清楚看出,保羅寫這封信時正身陷囹圄。
腓利門是奴隸主,同時也在自己家中經營教會。保羅在以弗所傳道期間,腓利門很可能到過這座城市,聽過保羅的講道,成為了基督徒。
奴隸阿尼西母搶劫了主人腓利門,然後逃往羅馬投奔保羅。阿尼西母仍然是腓利門的財產,保羅寫信為他鋪路,讓他回到主人身邊。
透過保羅的見證,阿尼西母成為了一名基督徒(腓利門書 10),保羅要求腓利門接受阿尼西母作為基督的兄弟,而不僅僅是奴隸。
新約中發生的事件以奴隸社會為背景。在那個歷史時期,奴隸社會是社會的主要社會經濟形式。
我們可以將信的內容與保羅致歌羅西人書信的文本聯繫起來,來重建這封信的寫作背景。腓利門很可能是歌羅西的居民(參考歌羅西書4:17和腓立比書2章),因使徒保羅而改信基督教(19節)。他的一個奴隸阿尼西母逃跑了(15-16節),很可能帶走了主人的一些財產(18節)。
當時的奴隸不代表任何人文價值,而只代表一種經濟價值。奴隸可以被買賣、懲罰甚至殺害,他和他的家人都是財產。
該資訊是一封帶有借條元素的私人信件。
腓利門書概要
一、問安(1-3節)
二、保羅對腓利門的感恩禱告(4-7節)
三.保羅請求奧尼西姆斯(第 8-20 節)
四、結論(第21-25條)
這封信是新約中最短的一封,但它是理解增強信仰的必要性的基石和基礎。
腓利門的信心已達到極高的水平,這好消息傳到了使徒保羅的耳中。保羅盼望腓利門的信心和事工都能長進,並因腓利門所結的果子而喜樂,保羅為腓利門的得救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 為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同兄弟提摩太,並我們所親愛的腓利門和我們的同工,
2 又寫信給我們親愛的妹子亞腓亞,和我們的戰友亞基布,以及在你家裡的教會。
3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4 我感謝我的神,禱告的時候常常提到你,
5 因聽見你們對主耶穌和眾聖徒有愛心並有信心,
6 使你們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你們知道你們一切善事都是在基督耶穌裡做的。
7 兄弟,我們因你的愛心大大喜樂,並得安慰。因為眾聖徒的心,藉著你得了暢快。
8 所以,我靠著基督,可以放膽吩咐你們做對的事,
9 我這長老保羅,現在也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因愛心求你們。
10 我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
11 他從前對你沒有用處,但如今對你我都有用處,我要把他還給他。
12 你接納它作為我的心。
13 我本來想把他留在我身邊,讓他為福音替你們受捆鎖,服事我。
14 但若沒有你們的同意,我就不願意做任何事,這樣,你們的善行就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
15 他或暫時離開,叫你們可以永遠接他,
16 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這樣,在你更是這樣;這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
17 所以,你們若與我相交,就接待他如同接待我一樣。
18 他若虧負了你,或欠你什麼,就歸咎於我。
19 我保羅親手寫到:我必償還;我並沒有告訴你們,連你們自己也欠我。
20 兄弟啊,願我在主裡因你得益處,願我的心在主裡安息。
21 我寫信給你們,深信你們會順服,並且知道你們所行的必超過我所說的。
22 並且要為我預備住處,因為我盼望藉著你們的禱告,必蒙恩得見你們的面。
23 為基督耶穌與我一同坐監的以巴弗問你安。
24 馬可、亞裡達古、底馬、路加,與我同工。
25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常在你們心裡。阿們。
(腓 1:1-25)
腓利門書的詳細提綱
我保羅寫了他的情況並向收信人問好
答:他不是以一個使徒的身份寫作,而是以耶穌基督的囚徒的身份寫作。
B 代表他自己和他的員工向大家問好
向腓利門和他的家人(家庭教會)問好
二 保羅為腓利門書感謝上帝
保羅不斷地為他所服務的人祈禱。
B 保羅聽到腓利門傳道的好消息
保羅對腓利門講話,以加強他的信仰
D 菲利蒙的信仰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保羅想要將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腓利門書
B 寫出他提出請求的動機和依據
S 為腓利門逃亡的奴隸阿尼西母提出請求
D 他請求人們不要接受他為奴隸,而是要接受他為兄弟。
保羅並沒有違背社會基礎和法律,而是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而阿尼西母如今不僅是奴隸,也是一名兄弟。
B 腓利門欠保羅的債,正如我們欠上帝的債一樣。
保羅將阿尼西母視為他自己和他的心。
D Pavel 保證向 Onisim 賠償損失
V Pavel 將用他的簽名證明“欠條”
保羅提醒我們腓利門的債務
B 保羅激勵他服從
帕維爾承諾很快就會來
D 轉達其員工的問候。
對腓利門來說,現階段什麼是重要的?對於我們今天閱讀這些文字的人來說,什麼可能是重要的?
我們每個人,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些已經放棄的人。我們不想與他們交流,不想與他們有任何共同點,因為我們覺得與他們交流是不可能的,毫無用處,甚至毫無益處。腓利門對逃亡的奴隸阿尼西母也抱持著同樣的態度。
他想對阿尼西母做的就是懲罰他。根據法律,他絕對有理,阿尼西母是他的財產,他的奴隸,腓利門因此遭受了經濟損失,他想要得到補償,即使不是金錢上的,至少也是精神上的。
而你和我都不太願意與某些人交流。
問題是,你和我一樣,都是毫無價值的、“被否定的”,甚至可能更糟糕的人,沒有人願意與我們溝通。
上帝為你我做了什麼?祂賜下祂唯一的靈性兒子耶穌基督,除去我們的罪,使我們能自由地來到上帝面前,與祂溝通。
為了這種交流,信仰是必要的,它是上帝所賜予的,我們透過它得救,並透過它與上帝交流。
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了。我們也看到了這種交流在自身生活中帶來的良好改變和成果。就像腓利門一樣。但保羅希望腓利門也能接納阿尼西母,不再把他視為奴隸,而是視為摯愛的弟兄。
如果我們想加深與上帝的關係,就需要改變對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壞人」的態度,但如今我們認為與他們溝通是不可能的。我不是說我們應該買一件昂貴的禮物,然後衝過去把最新的手機放在他們腳邊,或是邀請他們來家裡做客,請他們吃一頓美味的晚餐。不,這足以讓我們從心裡名單上劃掉那個在他們名字和電話號碼旁邊的大叉。
對我們來說,今天只要開始為他們祈禱,這樣上帝就會給我們機會恢復我們與他們的關係,並為我們自己祈禱,這樣我們就可以改變,這樣我們就可以原諒他們,並開始恢復我們與他們的關係。
只要打電話,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靠什麼生活,有東西吃嗎?
為什麼這對你我這麼重要?原因如下:
1. 它使我們的信仰不斷成長,並在我們的生命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2. 它為那些我們認為「已經放棄」的人提供了康復的機會並獲得「第二次」機會。
3. 它提醒我們曾經的自己,以及我們所經歷的困難,它將使我們不失去或質疑我們現在與上帝的關係,這種關係不是我們應得的,而是上帝的恩典,透過上帝無罪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犧牲而賜予的。
願全能者祝福您尋求真理。
上帝對你充滿愛、尊重和祈禱,
魯斯塔姆·納西羅夫。
2024計畫-為最糟糕的人祈禱
一月已悄悄流逝,新年和聖誕節的氣息依然縈繞耳畔,聖誕樹也尚未被全部拆除。新的一年已然到來,白晝時間也增加了近一個小時,眼睛和手也開始習慣書寫2024這四個數字。現在,你我都應該環顧四周,去了解信徒──基督徒──在這艱難的一年和我們這個艱難的時代──的屬靈氛圍和屬靈任務。讓我們翻開聖經,並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年的任務。
21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吃;若渴了,就給他水喝。
22 你們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必報應你們。 (箴 25:21-22)
38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跟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40 凡想告你,想拿你的內衣,連你的外衣也讓他拿。
41 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和他走二里。
42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拒絕。
43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
44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要祝福那咒詛你們的!要善待那恨你們的!要為那苦待你們、逼迫你們的禱告!
45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46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47 你們若單請你們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太 5:38-48)
與上帝的關係提供了與這個世界的人建立其他關係的機會,即:
不要以惡報惡
B 以善行回應惡行
C 不要因財產問題發生衝突
D 不要因政治議題發生衝突
E 不要拒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F 幫助那些對我們不友善的人
G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傷害
對世人來說,重要的不僅是言語,更重要的是信徒的實際行動和日常生活。他們更注重的不是我們說話,而是我們的言語與我們的生活和行為如何關聯。
在新的2024年,我們如何能有效地傳揚福音,讓盡可能多的人接觸到福音的好消息呢?我們可以從為身邊最壞的人禱告開始。
「愛你的仇敵」這個原則經常與宗教和道德教義聯繫在一起,特別是在耶穌登山寶訓中教導的基督教神學中。然而,也有人從不同角度對這項原則提出了各種反對意見。以下是一些例子:
1.務實的論點:
· 自我保護:人類想要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是自然而然的事。愛情包含著某種程度的脆弱,在敵人面前,這種脆弱或許並不明智。
· 正義:有人認為,愛你的敵人會阻礙正義的實現。錯誤的人應該被追究責任並受到懲罰,而不是給予愛和寬恕。
2.心理論據:
· 情緒真實性:對造成傷害的人抱持正面情緒,從心理上來說,是不健康或不真實的。這會導致內心衝突,或否定自己的真實情感。
· – 信任:信任是愛的基礎,信任被視為敵人的人可能是不切實際或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出敵意或傷害。
3.社會和文化論點:
· 社會凝聚力:從社會角度來看,過度愛敵人會破壞群體團結和群體內部防衛。維護自身社群或國家的利益有時可能需要對對手採取強硬立場。
· 文化規範:在某些文化中,榮譽和懲罰比寬恕和愛更重要,尤其是對敵人而言,因為這種方法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遏制侵略很重要。
4.哲學與倫理論證:
· 道德互惠:互惠的概念是許多倫理體系的核心,它主張人應以己度人。愛一個不回報的人,在道德上可能被認為是不恰當的。
· 義務論觀點:有些哲學觀點認為,某些行為或角色需要特定的回應。例如,法官或士兵必須遵守正義或保護的原則,而不是個人的忠誠。
5.進化論據:
· 生存機制:從演化角度來看,對陌生人或發出危險訊號的人的不信任甚至敵意可能對生存至關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感情可能與根深蒂固的生存機制相矛盾。
6.政治現實主義:
· 戰略利益:在國際關係中,「愛敵人」的概念常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國家行事都遵循自身利益,而維持權力往往需要對對手採取謹慎甚至對抗的立場。
7. 剝削風險:



